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0833|回复: 55

内修炼的静与入静问题 (作者:黄飞华)

[复制链接]
道与德 发表于 2009-9-4 16:35:4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在浑圆功夫内修内证的每一个法门中,“静”的表现始终贯彻于其中,以静运万法,以静驱动着万法。正因如此,才有“浑圆七静”的产生,“浑圆”是浑圆功夫修炼过程中所产生的必然状态,是层次也是功夫;内修者在三层功夫、四个净化的过程,逐步使内养之神层次化,以完成七个静的境界。通常我们把静理解为两个方面:一是形体的不动,一是心态的平和。但我个人认为静应该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1、自然放松,松是静的基础,不松不能静,松中有撑,神意领合,无撑谓之松懈,无神意之领谓之跑神。
2、心态的高度平衡,心态的平衡促进了精神的自然内守。
3、形体的自然虚化合一。虚化即自然的、高度的通融。虚化合一,即在自然放松、高度通融的情况下神形意整合化一,不整不合不为自然之静。
4、浑圆就是静,不圆融不为静。
5、静是相对的,有机自然化的,绝对化了就变成顽固、执着,这也是为何炼功者越执求于静越入不了静的原因。
6、静不是无为,守一守神也不是无为,守一守神和静都是一种有为的精神意识,是一种内环境修炼的核心。
7、精神意识、肌体气血的有机净化,为什么叫做有机净化呢?所谓“有机”就是有一个净化的标准。净化肌体意味着身体上病气病毒的驱除,浑身气血通畅,而净化精神意识又叫化掉不良的后天自我意识,不净化气血则自我的不良信息场将影响入静。
8、时间的层次作用,几分钟的忘我和几小时的忘我虚化其最大的区别就是在于静桩内修的时间层次上。
9、遵循自然,独立守神,抱圆守一,神不外驰,一切都在浑圆内环境中自然运转,气化。
从层次上来分析,浑圆七静中的前四静“平静”、“安静”、“宁静”、“定静”属于纯有为的静态层,后三静“虚静”、“灵静”、“真静”属于半有为半无为阶段。再往上讲,还有随心所欲的无为之静,我们称它为“圆静、无静”。也就是说,已经归化自然,回归于自然了,超无为以至清兮,与太初而为邻了。以浑圆功夫的全神境界来说,就是全神中的全神。一般来说,干扰入静的因素可归纳为“自然生理状态的干扰”、“形体不协调、平衡的干扰”、“心态的内外干扰”这三种。其中的“心态内外干扰”可分为内干扰(即心病心魔)和外干扰。外干扰又可分为“外信息有形干扰”和“外信息无形干扰”。外信息的有形干扰是炼功者的主要干扰,无形干扰则属于高层次阶段的干扰。它的表现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长期惯性于动,消耗大于补充,精神支撑不住;
二、个人欲望过旺,精神上控制不住欲望的外溢;
三、正气不足,身体虚弱,引起内外魔的作用;
四、思想观念扭转不过来,对入静的重要性认识不清,人生观不明确;
五、生活习惯无常,致使神经系统紊乱无章,形成顽固的后天信息场,一时难以净化;
六、生理状态人为受损和自然受损,在静态中精神意识推动着气血的运行,意识压抑不了气血运行过程中所产生的各种生理感性刺激;
那么该怎样做才有效的度过入静的难关呢?在《修真心语》的第26页这样讲,首先要求形体相对静止,其次是排除杂念,意识诱导要统一,第三应使神志处于清醒和睡眠的中间态。通过观察统计,国外有70%的科学家是在自己处于这种中间状态时对学术上的问题有所发现,得以解决的 。我结合自身的情况,认为要尽快解决入静关,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其一、内修者要长期性、持续性的五内静守、积累能量,强化精神思想意识的净化,以催动体内积累的能量,通过能量的强大作用来净化自身后天的不良信息场。所以说,站桩的过程就是净化意识、净化肌体的过程,其本身就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入静方法。养生超长寿以及超级武功的运用有一个最明显也是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一切的炼用关系都是在内能量作用下完成的。内能量的深浅决定了炼功者的实际操作效率。可以这么说,当内炼者都能做到形神高度合一,运用体内高能量物质时,剩下要比拼的就是体内能量的浓密度了。(即功力的深浅)
其二、要顺其自然,独立守神、抱圆守一,不急于求成。我们称“浑圆功夫”为超武学之道,其体现在“以内守之一念代替外干扰之万念”上,浓缩为一句话就是“独立守神、抱圆守一”。浑圆七静的全部修炼过程都是在“独立守神、抱圆守一”下完成的。大道至简,简到一句话“独立守神、抱圆守一”。越是高级的东西越是简单,“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以一化生万物,就是道之本然!高功夫是在自然不期然的情况下产生的,正如《修真心语》中所说:“炼功不求功功在其中,炼功求功而无功,急于求成更不成。大道无形,法于自然,功在自然中。”我们平时讲炼功,这个“功”指的不仅仅是功夫的功。功有几种意思,一种是指体内的能量;一种是指时间;一种是指精神状态;再一种是指个人的综合素质。个人的综合素质也是“功”,由表溢外,神意形诸于态,表现为功,表现为文化内涵,也表现为虚心,是一种重要的心法之功。在个人的综合素质中,心态的思想观念最为重要,决定于个人一生发展的大局。
其三、要掌握两个字:“遍”和“求”。老师在浑圆七静的安静层中这样描述:“麻热胀感遍体流,舒舒服服静中求。”遍,就是整,遍体流,意味着能量(即麻、热、胀)布满于体内,气血充匀,肌肉若一。精神的涵养孕育了肌体的升华,肌体的若一则推动体内能量的质变,进而产生灵力,灵体。求,即探索、锤炼,有意识的向内感应。当内修者到了“安静”这个层次,也就初步体证到浑圆功夫特有的“匀整”之诀和“内守”之窍了。
其四、要多想多思考多实践。譬如,浑圆七静是每个内修者修炼过程的必然反应阶段。但由于修炼者各有不同的局限面,所经历和所感悟也各有不同。将桩功中的七静现象层次化、系统化,目的是提高修炼者的思想观念,能在实践的过程中加强身心两方面的感应。以至于在内炼中,加强自身思想意识的修养,净化自身的思维意识,这样能极大程度上提高内修的悟性,促使身心素质的整体提高,尽快进入宁静层。宁静又叫凝静,功达此层,时不时出现忘我感,气血的运行在意识中运转,转化。“忘我”状态是修炼者长期性净化所产生的思维态突破。在佛道养生术中,“忘我”称为禅灵,是一种内环境表现的层次。“忘我”又分为“定性忘我”和“不定性忘我”。“定性忘我”是在自身意识净化修为较高时才能出现,“不定性忘我”在安静层就有出现过,但其持续的时间不长,到宁静层才有较长时间的体验。从本质上来说,“宁”与“凝”有些差别。前一个宁,指功态,又指量变过程中所出现的自然态;后一个凝,是带有一种精神意识在里面,谓之潜精神之意识忘我态。到了宁静层,内修者如能好好在心法修炼上下功夫,很快就能步入稳定的“定性忘我”层,进入定静阶段。
其五、要明了立法正形的深刻意义。人心不正,其道不然。当炼功者思想意识有了质变,有了较为深入的认识,又在于正形方面比较规范、系统。那么便可做到松中有静,静中虚为,超越时空,不饥不渴,不疲不惫,定化自我,进入定静。定静分三个,一谓形体不动;一谓神不外弛;一谓功感虚化,出现持续性状态。形体不动谓之神定,神不外弛谓之神守,功感虚化谓之整体统一,能自我性的掌握内炼状态中之变化,可控制时间上的运程。其状具随意自然性,内外双修都在浑圆内环境中自然运转,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定静对体内各种感应了如指掌,心态高度平衡,也就是上面所说的稳定“定性忘我”。此时的内修者不管是在意识还是肌体方面都已经有较深层的净化了,一切内外环境的修炼皆在自自然然中进行,运作,进而出现还虚现象。
其六、要关闭七窍,封闭外界的不良干扰。过去说,大白于天下。大白,即是无,净化,空空无也。关闭七窍的意义在于高度净化自身思维意识和尽可能减少外界的干扰。关闭七窍就是尽量不看,不听,不说,做到全信息闭关状态。全信息闭关最主要是闭心,闭心才能引起自身意识肌体的净化,产生潜能量的升华与飞跃。从而将神形融入自然,通融融化,使心意形神处于还虚态中,形成了一种天人合一的景象,与万物搭构成一道信息交流的桥梁,这种现象也就是“心息相通”了。心息相通是内修者修炼到能“以心进入”的层次后,体内高能量物质积蓄的信息迸发状态,其产生了一种叫场能信息通道的物质流,从而使双方的心态达到了生物信息场的共鸣。这里指的“心态”,不仅仅是指人类,更意味着“万物”。人与万物形成了通灵,其不仅仅意味着万物也有“灵性”,更说明了修炼者功到无常时,已是“道中无是非”、“万物也为灵”了。
其七、要净化净化再净化,打内修净化持久战。长期打内修净化持久战的人,可能知道,人体高能量物质是一种玉白色的透明体,当身体上达到了“透明”,证明体内能量物质极其充沛,已产生了质变。此时内修者高度虚灵静寂,产生大智大慧,这是四个净化的内炼必然结果。
其八、要有大志,勇于深入探索,修大道不修小术。何为“修大道”?大者,天地宇宙自然也。大者,又谓人之合一,与天地宇宙自然合一,不合一不为大;道者,天地宇宙自然人者之运作规律、修炼方法、思想智慧、意识形态。超越本性的修炼、气化、随心所欲、虚灵真静圆,谓之修大道。过去修大道必须具备几个条件:一为科学的心法形法;二是自然的环境;三为修炼的伴侣;四是修炼者自身条件(即德、根、悟);五为经济的基础。前者为立法,法不立,则思维不透彻,修炼无目标,立法为内修之科学指证;二是天时与地利的融合,可使修炼者的内修心态、形神虚灵静化,达到“功”之熔点,可谓修道法要之外缘;三为人和。人和作气氛之调理,人气之合聚,为内修方便之道;四为正法。正法即正形之道,正形是为了功法之规范,不正则谓无法则, 不应验之道;五是附件,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综上所述,可以说,静炼是储存能量、净化精神意识、肌体气血,修炼高级武功、超级养生之道的唯一验证流程。其整合了养生桩法,技击实战之道,内环境探索,超长寿生存之法。更重要的是将养生修道、武功研习与超人格涵养三者统一化了,做到了浑圆一体,一法多能。
在浑圆功夫的内静环境修炼过程中,一些体证者已隐隐发觉,炼功越加深入,浑圆环境的内涵就越深奥。当武功方面的修证达到一个高度后,会自然的转化向超级全神修为的探索,这才是正宗浑圆功夫的超静态、超长寿、超武学之道!
云雾山猪八界 发表于 2009-9-4 16:38:10 | 显示全部楼层
黄飞华是不是黄飞鸿的兄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快乐读经 发表于 2009-9-4 20:47:34 | 显示全部楼层
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灵通 发表于 2009-9-7 09:12:10 | 显示全部楼层
认真看了楼主的关于静的话题,有很多比较认同,如:“静是相对的,有机自然化的,绝对化了就变成顽固、执着”、“人心不正,其道不然。当炼功者思想意识有了质变,有了较为深入的认识,又在于正形方面比较规范、系统”---------不一而述。
同时亦有一些问题,入静什么叫静?就像道一样,还有一道,二道,三道?只有那一个叫静,其余的阶段都不是,不能把自己走到的一段就以为是终结。
还有一个,看通篇说入静的方法只不过分了两种,一种是“以内守之一念代替外干扰之万念”,还有一种说的是“要关闭七窍,封闭外界的不良干扰”什么也不想到达无念的说法。
先不说一念代万念能不能做到,就是什么也不想的那个状态你练了这么些年还是达不到,你这个人是活着的你就有思想,你那思想不存在你就是个死人,你要是死人这功就不存在了,你要是活人你那思想就得想,因此什么也不想谁也办不到。
再有探讨入静,可以说就因为不能入静才探讨入静,才去研究。这个状态仅仅是个状态,其他一切的追求都与这个没关系,你去追求什么入静不入静的,到了可以入静的时候发现这些东西都不是,可又没有什么可以告诉你该怎么说入静,只能说那些方法呀什么的,这大概是某些老师的烦恼。
关于入静还是讲个厚音老师讲过的故事吧,可以说明这个问题:就是有个师父让徒弟看丹炉,告诉他不能说话,只是看着。然后就走了。来了个老虎啥的把他吃了,他没有言语。就投生了,成了一个女子,生下来就是个哑巴,后来嫁人生了孩子。老公是个爱喝酒的急脾气,一次喝醉了,生气她是个哑巴,就把孩子举起来往下一摔,说你不说话我就摔死他,她啊的一声,丹炉倒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道与德 发表于 2009-9-7 09:34:10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3楼灵通于2009-09-07 09:12发表的:
认真看了楼主的关于静的话题,有很多比较认同,如:“静是相对的,有机自然化的,绝对化了就变成顽固、执着”、“人心不正,其道不然。当炼功者思想意识有了质变,有了较为深入的认识,又在于正形方面比较规范、系统”---------不一而述。
同时亦有一些问题,入静什么叫静?就像道一样,还有一道,二道,三道?只有那一个叫静,其余的阶段都不是,不能把自己走到的一段就以为是终结。
还有一个,看通篇说入静的方法只不过分了两种,一种是“以内守之一念代替外干扰之万念”,还有一种说的是“要关闭七窍,封闭外界的不良干扰”什么也不想到达无念的说法。
先不说一念代万念能不能做到,就是什么也不想的那个状态你练了这么些年还是达不到,你这个人是活着的你就有思想,你那思想不存在你就是个死人,你要是死人这功就不存在了,你要是活人你那思想就得想,因此什么也不想谁也办不到。
再有探讨入静,可以说就因为不能入静才探讨入静,才去研究。这个状态仅仅是个状态,其他一切的追求都与这个没关系,你去追求什么入静不入静的,到了可以入静的时候发现这些东西都不是,可又没有什么可以告诉你该怎么说入静,只能说那些方法呀什么的,这大概是某些老师的烦恼。
.......

你说出这样一堆话来,只能这样说,你没有品味到静的味道!你不知道如何达到静!

不静到静如阶梯!静是一个方法也是一种境界!静是炼出来的,不是想出来的!静是修炼的方法也是修炼的境界!

讲故事的,永远也可能品味到静中之妙!

5年前,在某地看到一个和尚,在半山中搞了个洞,可容一身,每天坐在其中,上书"陵空洞.一日与其攀谈,其问我,陵空二字如何?我答,陵空心未空,我给你改个静字吧.老和尚连叹到,静太难太难了,空还可以达到.

事实是,你空得了这个空不了那,还是静不下来!

想空空不了,想静静不下.因为静不是想出来的!静是炼出来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灵通 发表于 2009-9-7 09:54:01 | 显示全部楼层
不要给别人定性,嘻嘻,如果我也说你根本没懂什么是静,你还不认可呢。静是到了时候,进入那个状态就知道所说的都是错的。不管是对的道路还是错的道路,都是如此,也许对的不一定到得了,不对的不一定到不了。什么是静,有所求的界定都不是。练可以达到那是扯淡,可不练有没有别的法子,这本身就是背反的话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慧成 发表于 2009-9-7 09:56:10 | 显示全部楼层
静既不是练出来的;也不是不练能成的。

回归本来面目,得无乖戾乎?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快乐读经 发表于 2009-9-7 09:59:03 | 显示全部楼层
猪八戒没上过天吗?

上过天又下来的和一直在地上的,就是不一样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灵通 发表于 2009-9-7 10:16:04 | 显示全部楼层
讲入静和讲道大体差不多,什么是静什么是道没法讲,也讲不明白。只能来个比较近道的类比,所以说讲清一个问题是不可能的,而通过故事意会才有可能近。说得清楚的都是错的,都是一部分甚至连部分都不是。如果阶梯啥的,确实需要,那这个也是过程,而不是目标。所以老子开篇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如果说得明白,或者以为可以说得明白的,都是被自我忽悠的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莲心水定 发表于 2009-9-7 10:22:03 | 显示全部楼层
常人在常中,悟常道有偏,知常德有缺,守真静不静,观玄德不德,炼浑圆不圆,只因人心不真。何不学学非常?

该退的退了,该出去的出去,似天地行无为,不会因什么静动而起心,一切都是自然而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云雾草庄

GMT+8, 2025-4-30 01:14 , Processed in 0.019745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