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043|回复: 7

日常生活中如何禅修     圣严

[复制链接]
寡言 发表于 2009-10-7 17:22:2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日常生活中如何禅修       圣严

一、身心合一

  身体在哪里,心就在哪里;身体在做什么,心就在做什么;手在做什么,脚在哪里,你的心就在哪里——身心不可分离,身心一致。例如:

  1.在厨房中烧水、挑水、拣菜、切菜、洗菜,心就放在动作上,心中不起其它念头。

  2.如果在炒菜,手在动,心也要专心地在炒菜,头脑里没有其它的杂念。

  3.如果喂小孩食物、饮料,则一心一意地只想到喂小孩牛乳等食品,而没有其它的念头。自己的头脑非常地清楚、轻松、愉快。

  先计划知道要做什么,如果已经计划好的事情,在做的时候就不须用头脑想了,特别是在平常生活之中,有些是经常性的动作,譬如:漱口、刷牙、刮胡子、洗脸、穿衣服等动作,不知做过多少次了,就不必用脑思考。但是要思考的事就必须思考,若不须思考之事则不必用脑想了再做。

  往往有些惯性的动作,不须加以思考,一般人就胡思乱想地想其它的事。其实根本不用乱想,只要很清楚地知道自己在做什么。比如:扫地时,一扫把一扫把地扫,而且扫得很清楚,洗碗筷、吃饭等都应如此。

  但是,第一次做的动作或处理事情,或者是对动作及事情根本不熟悉,首先必须思考,然后再想一想怎么做。正在做的时候,如果不清楚时,还是要想。这样就不会动妄念,而且是一心一意地在做工作。例如:一位母亲剪了一株花拿在手上,思考着如何将花插在什么位置较适宜,然后再小心翼翼地插好,在此过程中就是心无二念,不是在打妄念。反之,如果对剪花、插花的动作太习惯,结果手上拿了花,心里却在想着:“小孩在那边做什么?嗯!奇怪呀!为什么他那么安静,到底他在干什么?咦!小孩在动了,他走路的声音为什么那么地响呢?”请问这是不是妄念呢?是妄念。所以做任何一件事,均应将心放在那件事情上,心为那件事在做,就是正念而非妄念。因此,要经常保持身体的动作和心的念头在合一的状态。

  二、心口一致

  譬如:我正在说话,一句接一句地讲给你们听,结果我脑中却又在想另外一件事,请问我是不是会语无伦次?当然会,因为口说心想,根本是两回事。如果正在讲这一句话,结果心里在想刚才讲的第一句、第二句话,这也就是在胡思乱想。

  因此,说一句话就是这一句话,说什么事就是什么事,很清楚地知道自己在说什么;讲完一句,下一句话自然出来,不过在讲话以前,先考虑要说些什么,不是想讲什么就随便脱口而出,那就变成胡说八道,根本不知道自己在讲什么;或许也没什么话可讲,就是想用嘴巴不停地讲,这就是妄想,不是心口一致。

  心口一致必然知道自己要讲什么,表达出来以后也是清清楚楚的。这是修行人对自己身体的动作、语言的行为,都了解得清清楚楚,如此就不会做错事、说错话了。

  三、心眼一如

  胡思乱想的人可从其眼神窥见,因为眼神飘忽不定,心中无主。不知看什么,表面上好象什么都看,事实上没有集中焦点的对象,更不明白自己的眼睛为什么要看,就是不知道将眼睛定在何处,只是脑中的思想不断地动,所以眼神也似幽浮般地飘动。因此之故,可从人的眼神中观察出此人是否思想集中、稳定。

  在日常生活之中,要对自己的任何一个动作全部负责,也就是“一步一个坑”,脚踏实地,步步为营。走路步步为营,讲话也是步步为营,任何动作都该步步为营。不是杂乱无章,不是东一榔头西一锤,而是要身心合一、心口合一。

  少一些妄想,加一点正念,则智能日增,可开慧眼。慧眼开了,必然是烦恼和困扰的消除。唯有心得稳定,才能减少烦恼。唯有练习身心合一、心口一致,则心中的烦恼必然日减。当外在的境界扰乱时,你只要注意自己心里在想什么?眼睛在看什么?耳朵在听什么?如此,注意观看、听闻等,烦恼就不存在,结果是该听的听到,该看的也看到。

  比如:对方打来一拳,如果注意对方打出来的动作以及自己被打的感觉,那么心里就不会起烦恼。如果听到别人骂你,清清楚楚地听到声音在骂,也知道自己是被骂的人,这时心中没有烦恼。但是如果你心中起了波浪——我为什么被骂?他为什么打我?如此想的话,烦恼一定会展现出来,因为注意对方的缘故。反之,清清楚楚地注意自己的心念,则烦恼必定不存在。
玄德蓉林涛 发表于 2009-10-7 17:35:28 | 显示全部楼层
身体在做什么,心就在做什么;

这样的话人活着是不是太累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寡言 发表于 2009-10-7 17:41:05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问题你问作者,哈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道与德 发表于 2009-10-10 12:58:58 | 显示全部楼层
内日用经
  夫日用者,饮食则定。禁口端坐,莫起一念。万物俱忘,存神定意。眼不视物,耳不听声。一心内守,调息绵绵,渐渐呼出,莫教间断,似有如无。自然心火下降,肾水上升,口里津生,灵真附体,得至长生之路也。
  十二时中,常念清净。一念不起谓之清,灵台无物谓之净。身是气之宅,心是神之舍。意行则神行,神行则气散。神聚,则五行真炁结成刀圭,自然身中有身,冲和气透,醍醐灌顶。行、住、坐、卧,常觉身体如风之行,腹中如雷之鸣,耳听仙音无弦之曲。不言而自声,不鼓而自鸣。神气交结,婴儿回转。得观内景,能自言语。见虚无之事,与圣同居。神自出入,天地齐寿,脱离生死矣。
  莫教有损,十二时中,常要清净。神是气之子,气是神之母。如鸡抱卵,存神养气,能无离乎?妙哉!妙哉!
  外日用经
  敬天地,重日月,惧国法,依王道,孝父母。上谦让,下和睦,好事行,恶事止,成人学。破人断,高知危,满知溢,静常安,俭常足。慎无忧,忍无辱,去奢华,务真实,掩人非。扬人德,行方便,和邻里,亲贤善,远声色。贫守分,富施惠,行平等,休倚势,长克己。莫嫉妒,少悭贪,除狡猾,逢冤解,积人行。许不违,话有信,念孤寡,济贫困,救危难。积阴德,行慈惠,休杀生,听忠言,莫欺心。依此行,可超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灵通 发表于 2009-10-10 14:08:05 | 显示全部楼层
驴唇对上了马嘴,四肢都叫大腿;摘下我的草帽,滤过才算无鬼。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箭凌 发表于 2009-10-10 14:29:36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家求正,注意力在觉;道家用颠,重点在反、逆。但两者又有很多相通之处,如常内观就是反。原则是抽象的,但可以生具体,自己实践、自己总结。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箭凌 发表于 2009-10-10 14:49:33 | 显示全部楼层
所谓正者,动中不动,能为万象主,不逐四时凋之意;所谓反者,周行而不殆之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千古一日 发表于 2009-10-10 23:12:20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5楼箭凌于2009-10-10 14:29发表的:
佛家求正,注意力在觉;道家用颠,重点在反、逆。但两者又有很多相通之处,如常内观就是反。原则是抽象的,但可以生具体,自己实践、自己总结。

好一个在觉、一个在反,又一个抽象一个具体,在反的就要实践自己、总结自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云雾草庄

GMT+8, 2025-4-30 01:26 , Processed in 0.021168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