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6132|回复: 14

厚音老师《生存与修炼》道德经新解(节选)

[复制链接]
尊道贵德 发表于 2010-4-12 12:50:5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第五十二章] 开放的体系需要收敛——既知其子,复守其母——生命和谐在于内同一外慎独


http://www.xuande99.com 发布时间:2008-03-19 09:43:26 来源:云雾草庄作者:厚音


从德经的顺序来看,它是逐渐逐渐的在向我们展示一种修德的原因。就是它的源头到底在什么地方?为什么要修?以及这个德到底往什么地方修?有很多问题他是从大的方面讲到小的方面,然后从小的方面又讲到大的方面。第十章是由小的方面讲到大的方面去了,现在又由大的方面往小的方面讲。小的方面是对我们人而言,大的方面是对天地道而言。所以说我们尊道而贵德,是有道理的。接下来的这一章就是讲的这个道理。 

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既知其母,复知其子,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开其兑,济其事,终身不救。见小曰明,守柔曰强。用其光,复归其明,无遗身殃,是谓习常。
从整个文字来看,如果要哲学家来讲这一段话的话,估计一扯就扯到社会中去了。实际上他讲的这一章和我们修炼息息相关。

他说天下有始,天下肯定有一个开始了,以为天下母,这个母是什么呢?这个母就是道了。那么复知其子,子是什么呢?就是德了。因为德跟道之间实际上是母子关系。就是德为道之用。既知其子,就是你守好了德的话,复守其母,你就能够守住其母,就是道性的一面。你有了德,就不会背离道性了。你就会自然而然的随其所动,随其而成。所以这个时候就没身不殆。就是你即使没有身体存在,它也不会消亡。没身就是没有身体。这可能有点绝对化,但这样解释会更肯定一些。就是最后你的德促成了你在玄德方面的造诣和造就,或者是造化。这个事物本身自动的就成立了。成立以后的这个东西,它没身不殆。它不会消亡。

接下来他就说所操作的一些现象的对比,两种现象对比,一种是塞其兑,第二种是开其兑,兑,就是窍位。我们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就是你终身都不会停止对这个问题的采撷,就是我们所说的,圣人在天下歙歙焉。就是不断的收敛,就是在不断的积累。这个积累发生在隐性的那一面。但人一般不容易观察到。圣人他肯定就观察到这个问题了,他只要歙歙焉,他就能够终身不勤。他不停的在做这件事。
另外一种情况,开其兑,你把窍位都打开了,眼往外看,耳往外听,心往外驰,一天到晚想钱,想女人,那问题就麻烦了。济其事,就是你用这些作为你的生存之道的话,终身不救。你这一辈子没救了。没救那就作为一个凡夫俗子,坠入三涂,这是佛教的说法,暂且借过来说一下,没救那就是阿鼻地狱等着啦。




 楼主| 尊道贵德 发表于 2010-4-12 12:55:45 | 显示全部楼层
点评:厚音老师对“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开其兑,济其事,终身不救。”这两句的讲解比较详细、比较形象生动。而其意思和厚金老师、元君老师所说的基本一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尊道贵德 发表于 2010-4-12 13:10:28 | 显示全部楼层
前晚梦中和老师们讨论,我就对老师说,我觉得三位老师的理论基本是一样的,都是围绕道德来展开论述。大同小异,各有特点,都很好,值得研究和学习。为什么有人觉得差别很大?甚至于有个别人只抱一师而不能对三位老师一致同仁,因而不能三心合一,甚是遗憾。梦醒随手打开老师的书,刚好看到《道德经》第52章关于“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开其兑,济其事,终身不救。”这一段。于是将三位老师第52章的这一部分内容转贴,供大家参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阿城 发表于 2010-4-12 14:02:06 | 显示全部楼层
很欣赏楼主作的研究比对.三家解说大同小异, 在道德经的百千家的解说中也很可能是大部分能相溶的. 因为意识形态在高维空间的传播同体的特性, 使得稍微心灵清虚一点,即可接受到其信息的演化收容.

但问题并不在这里,观其言, 听其行, 则是我们校比的入门卷, 如果我们负阴抱阳的去了解" 真相",也很可能真正失去我们 "內部资料" 的意义, 明白乎?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尊道贵德 发表于 2010-4-12 17:55:37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3楼阿城于2010-04-12 14:02发表的:
很欣赏楼主作的研究比对.三家解说大同小异, 在道德经的百千家的解说中也很可能是大部分能相溶的. 因为意识形态在高维空间的传播同体的特性, 使得稍微心灵清虚一点,即可接受到其信息的演化收容.

但问题并不在这里,观其言, 听其行, 则是我们校比的入门卷, 如果我们负阴抱阳的去了解" 真相",也很可能真正失去我们 "內部资料" 的意义, 明白乎?
阿城兄言之有理。你说的“观其言, 听其行, 则是我们校比的入门卷,”,从常理理解是没有什么不对的。
可是道贵反哦。如果执着于“听其言,观其行”,那么十有八九过不了真师的考验关。当年钟祖十试吕祖,黄石公三试张良,如果用现代很多人的思维去“观其行,听其言”,一试他(她)可能早就骂师了。哪里还有什么二试三试?或许有人说不会吧。那么音师在《修真法悟》中举的例子不就是证明吗?信上说的如何如何好,可是来到江城,还没有等到老师一试,别人几句“坏话”,再加上一盘牛肉,就让他在“观其行,听其言”后离师而去。真的令人长叹啊!还有老师关于从恩师、到老师、到直叫熊厚音、最后到小熊的故事也是让人警醒。
记得厚音老师说过一句话:“悟性是德性加灵活性”,我感觉此话虽然很简单,但是很不简单。没有这个德性加灵活性这个悟性为前提,就是“人心不开悟,九牛拉不回!”当年好多道友,坚持到现在的少的可怜,就我所知,有很多还真的是因为“听其别人之言”而离去的。
对老师,我主要是听其课,读其书。观其行,我的机会比较少(只参加过面授班),(因为上班被人管着。)我对三位老师都很敬佩。是是非非的道听途说之话从来不能动摇我对老师的敬佩之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阿城 发表于 2010-4-12 18:09:26 | 显示全部楼层

回 4楼(尊道贵德) 的帖子

3位尊师有您这样的学生是恩师们的福气



随缘赞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玄德蓉林涛 发表于 2010-4-12 20:23:03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传奇人生 发表于 2011-9-2 12:41:49 | 显示全部楼层
“悟性是德性加灵活性”这句在话是实践中非常要紧的一句经典啊!那一天,在《生存与修炼》中看到时,总是很惊讶于厚音老师的修炼实践和体验总结的内容之精炼!德性是人在无意识之下的认识的积累;而灵活性也许就是辩证理智的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了吧!这样也就免却修真者因执着和引诱而误入歧途了!足见“慎终如始”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小潘 发表于 2011-9-2 14:19:34 | 显示全部楼层
大同还是大不同呢?还是相反的呢?
可以把道友的言论当作是道听途说,那甲说乙错,乙说甲错,这个矛盾又不知道怎么去化解的?更不要说是三人说了。确实是佩服小星星这样的道友,三说通吃。我是对一说都要存疑,根本无法兼顾另外二说了。
以上仅仅代表个人的一些想法。代表被遗憾的道友谈一下自己的看法吧。
补充一下,我只是针对说,而不是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箭凌 发表于 2011-9-2 15:47:06 | 显示全部楼层
别说三说通吃,就是万说通吃也没问题,但需要警惕的是自己在哪里?你有一说吗?人家是大树,你起码得是根小草,就算小,也毕竟有自己的特点,根茎叶俱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云雾草庄

GMT+8, 2025-4-28 20:59 , Processed in 0.024560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