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3468|回复: 10

算卦给我的启示……何谓‘无’?

[复制链接]
梦醒 发表于 2010-5-12 17:34:2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什么是“无”呢?

我不知道大家怎么定义无。

方才,看了一段解卦的说辞!


算卦的是要找人。打出卦来,解卦的说,“嗯,卦象显示‘无’”

算卦的很惊讶,说“那就是没有?”

解卦的答“无不是没有。而是,看不到!就算是算不出来,也应该是乱相……”


有时侯,我们寻找一个答案、发现一个问题。大家喜欢说,问题不在问题所指向的……而在问题本身!

如果问题本身才是问题的话!

那么一切的解,应该是没有问题。即‘无问题’


这种解释循环学,是我极端不喜欢的!

但我不知道应该怎么反驳这种‘问题不在问题所指向的……而在问题本身’的说法。

从有问题……到……没问题。有一个过程。

有问题的人,必须通过这个过程,才能没问题。

但没问题的人却说,‘问题不在问题所指向的……而在问题本身’,然后就把‘过程’给玩完啦!!!


看了这个解卦的说法。我很受启发……

无 不等于 没有。无 等于 看不到。

宇宙,其大无外、其小无内。有和无,都是人的主观定义。

执有的概念,易生我执。
执无的概念,易生我慢。

所谓‘无’只是我们能力所限、看不到而已。被能力所限,不可名、不可道,这在<道德经>道篇第一句就是明言了的。

我确信,无 等于 看不到 所代表和坦承的 能力 有限。

坦言”我看不到,而不是没有”这才是虚无的心性和胸怀。同时,也是对自我的正确评价,知不足而后方能勇猛精进。


让我再告诉自己一遍,‘无,不是没有。而是,看不到’
 楼主| 梦醒 发表于 2010-5-12 18:03:55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古代,有很多真的隐者……

比如许由、庄子。然后,隐者都是把问题“外源化”的,他们都认为这个社会有问题、道德沦丧了。(这是明显的悲观主义,自救而不救人的慢性自杀)

相反,大多数“正教”(宗教)都认为问题是“内源性”的,人心解决了、问题就解决了。(宗教人士对贫穷、落后、饥荒、疫病等外源性的问题是无能为力的)

外源性的问题,针对外源解决比较见效。内源性的问题,针对能源解决比较好。

为什么科学、商品经济大行其道,在100的历史里,推动了人类社会三千年都没能有的大发展。这是很值得思考的……

科学和商品经济,有一个很突出的特点,就是‘面向问题’而不问问题在内、在外! 她不把所有问题归纳给内源性、或者外源性(科学是比较倾向与外源化解决问题的。只是比较倾向,但她从不认为有一天会‘没问题’也不认为科学总有战胜不了的问题。这种,从不自认天下第一,决不甘作天下第二的精神很重要)

中国文化的源头、是三皇五帝。这些圣人都是政治家。政治家是不能作隐者的,也不能作宗教的慈善家。

可见,面向问题,和问题在内、在外几乎一样重要,且有过之而不及。

为什么呢?

生存的问题,既有‘内源头性’也有‘外源头性’的。

了内即可了外、了外即可了内理论上都对。这几乎和丹道南北宗‘先性后命、先命后性’无二。

但这只是理论上如此。南北宗也说,性命其实都要了的。

可见,内在问题内在还是要解决的。外在问题,靠内在解决‘缘木求鱼、事倍功半’最终还是要外在解决的。

所以,我就对所谓的‘没问题’特别有意见、认为她特别有问题。

如果,你内在没问题(不知道谁敢这么自信、这么不谦虚)。可是外在的环境一直是有问题的,而且间接影响着你。死抱着‘没问题’的境界不放手,其实是一种鸵鸟行为 慢性自杀

没问题,只是我们看不到。

同时,有问题不是一种悲观情绪。

认为问题无解,才是悲观的。

禅宗关于“身即菩提树菩提本无树”的论述很经典。前者只是少了一点面向问题的大无畏、没能达到‘忘我’境界而已!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风的传说 发表于 2010-5-12 18:12:28 | 显示全部楼层
醒, 不是没有梦.而是, 看不到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小潘 发表于 2010-5-13 17:27:32 | 显示全部楼层
无话可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花生 发表于 2010-5-13 22:58:41 | 显示全部楼层
什么卦辞呢?这么感慨。
就安排看了那么一场戏,怎么这么感慨。
搬这么多老爷、佛爷来谈内内外外的。
梦醒无问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梦醒 发表于 2010-5-14 07:36:01 | 显示全部楼层

回 4楼(花生) 的帖子

呵呵……

严新师傅曾说,修炼功夫是无极而太极!也就是说,修炼是没有尽头的……

但我总认为,修炼是有尽头、有果位的。我们如此,总要到达一个地方。那个地方,道家说是‘无’、佛家说是‘空’儒家说是‘中’

那一天,一个解卦的师傅却说,无不是没有,而是我看不到、算不到!

真如当头棒喝!

没有果、没有位、没有层次……我也不需要到哪里去,就在这里、就在此时此地。原来的潜在认识是错的。无,不是终点、而是一个好的开始……

如此而已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多而一 发表于 2010-5-14 09:54:05 | 显示全部楼层
从《道德经》的语境看,我想“无”应该是一种至微的物质, 该物质具有“微","希","夷"三种性质,&#160;&#160;并可"复归于物", 也就是"无"可化为"有"。知道有无转化的道理,即是“得道”; 自身能做到有无转化,即是“成道”。


《道德经》第十四章:
"视之不见,名曰微;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夷。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皎,其下不昧,绳绳兮不可名,复归于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灵通 发表于 2010-5-14 10:15:35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4楼花生于2010-05-13 22:58发表的 :
什么卦辞呢?这么感慨。

被小说忽悠。

智慧和知识是两个不同的东西,智慧是和觉察觉醒分不开的,读书也是如此,只有跳开外部的这些东西才能进入智慧的门槛。一个活在知识领域的人不可能真正见过山,哪怕他住在山里,每天数十次百次的看,头脑都会告诉他只是一个山----------
我们很多人所谓的悟,启示等等也是如此,是在头脑上的,越来越加深头脑的知识,成了理障,沾沾自喜的同时却陷入了自我的陷阱。可在自我觉悟的道路上这些障碍又成了动力,使自己早晚会有一天觉察觉醒,抛却前识,真正的形成智慧。用老师、经典,佛祖的演说来否定别人的这些过程那也不是智慧,也是和那些我们在评价的判断的人同时需要经历觉醒的过程,所以看人如同看己,与梦着的和醒着的一起来吧,加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快乐读经 发表于 2010-5-14 10:32:31 | 显示全部楼层

支持

支持楼上灵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梦醒 发表于 2010-5-14 20:13:47 | 显示全部楼层
用老师、经典,佛祖的演说来否定别人的这些过程那也不是智慧,也是和那些我们在评价的判断的人同时需要经历觉醒的过程,所以看人如同看己,与梦着的和醒着的一起来吧,加油!


……

很经典和一针见血的回帖。谢谢啦……

明白了一点东西。原来,梦不过是醒、醒不过是梦。

有一点点遗憾、还有一点点无奈、剩下的我想大概是慎独的坚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云雾草庄

GMT+8, 2025-4-30 13:17 , Processed in 0.016096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