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6263|回复: 0

熊厚音老师讲《庄子》第27讲

[复制链接]
安阳子 发表于 2010-8-11 12:22:5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各位老师,各位朋友,大家晚上好!
  我国现在很多地区都是高温警报,我们中南地区也是,现在已经发出红色高温警报了,也是比较热的。草庄也不例外,很长时间没有下雨了,种的芝麻一直出的不好,估计再不出来的部分基本上就没有希望了。但是我觉得自然之间的问题也很自然,该变化总是要变化的。
  今天我们学习《庄子》“大宗师”的第四节,先把原文念一下。
  【原文】
  子祀、子舆、子犁、子来四人相与语曰:“孰能以无为首,以生为脊,以死为尻,孰知死生存亡之一体者,吾与之友矣。”四人相视而笑,莫逆于心,遂相与为友。
  俄而子舆有病,子祀往问之。曰:“伟哉夫造物者,将以予为此拘拘也!曲偻发背,上有五管,颐隐于齐,肩高于顶,句赘指天。”阴阳之气有沴,其心闲而无事,跰?而鑑于井,曰:“嗟乎!夫造物者又将以予为此拘拘也!”
  子祀曰:“女恶之乎?”曰:“亡,予何恶!浸假而化予之左臂以为鸡,予因以求时夜;浸假而化予之右臂以为弹,予因以求鸮炙。浸假而化予之尻以为轮,以神为马,予因以乘之,岂更驾哉!且夫得者,时也,失者,顺也;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也。此古之所谓县解也,而不能自解者,物有结之。且夫物不胜天久矣,吾又何恶焉?”
  俄而子来有病,喘喘然将死,其妻子环而泣之。子犁往问之,曰:“叱!避!无怛化!”倚其户与之语曰:“伟哉造化!又将奚以汝为,将奚以汝适?以汝为鼠肝乎?以汝为虫臂乎?”
  子来曰:“父母于子,东西南北,唯命之从。阴阳于人,不翅于父母;彼近吾死而我不听,我则悍矣,彼何罪焉!夫大块载我以形,劳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故善吾生者,乃所以善吾死也。今之大冶铸金,金踊跃曰‘我且必为镆铘’,大冶必以为不祥之金。今一犯人之形,而曰‘人耳人耳’,夫造化者必以为不祥之人。今一以天地为大炉,以造化为大冶,恶乎往而不可哉!”成然寐,蘧然觉。
  刚才把《庄子》大宗师第四节原文念了一遍。《庄子.大宗师》这篇文章还是比较长的,内容也比较广泛,生死之道讲的比较多一些。所以,我们一般体会庄子的思想,要从生死之道上。生死事大,这也是庄子说的,所以把这个事情搞清楚了以后,其他的问题就比较好办。
  《庄子.大宗师》第一节,“知天之所为,知人之所为者,至矣。”意思就是: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同时也知道人之所为。呆会儿就可以用这些话来解释有些道友提出来的问题。下面,我就边讲解原文的意思边把大家的问题串联进去,做一个简单的介绍。
  “子祀、子舆、子犁、子来,这四个人,相与语曰”,就是他们相互之间达成了一种共识:“孰能以无为首,以生为脊,以死为尻,孰知死生存亡之一体者,吾与之友矣。”最后面一句话是比较重要的,“孰知死生存亡之一体者”,谁知道死生存亡为一体者,就是没有生没有死的意思,就是超越了生死之外,而有一种独立的存在,这种独立的存在是谁呢?那肯定是道了。所以得了道的人是相与的。这样就定了一个原则,就是如果不懂这个道理,讲的这个道理离道比较远的话,就肯定做不了他们的朋友了。
  “相视而笑,莫逆于心。”过去有个成语叫做莫逆之交,这也是来自《庄子》的这句话了。莫逆于心,就是他们内心非常契合,相互之间非常理解,相互之间也非常默契,不用很多的语言就能达成一定的感觉。下边有很多例子就涉及到了这个问题。这个地方就主要讲了两个例子。那么前边这句话, “孰能以无为首”是什么意思啊?无本身是与有相对的,为什么要以无为首?就是没有存在。不存在,或者是没有任何状态的一种形态,或者是没办法表达的这样一种存在。把这种存在作为脑袋一样。“以生为脊”,把我们现有生命看成脊背一样。“以死为尻”,尻就是尾椎骨最下端的那一节了,暗示着我们的骨盆以及骨盆以下的部分,好像是人生命中最基本的部分一样。为什么说要“以死为尻”呢?意思是以死这个东西为最基层的状态,以没有为最高的状态,就是以无为道。以无为道的话,道就产生生命了,道她在指挥生命的运动,所以说生命就成了一个脊梁的形态。生命只是处在那个地方而已。就像我们看天安门广场上的华表一样,它就像脊梁一样竖在那,是标志性的一个建筑。那么人呢?也是一种标志。人生下来以后有很多技能啊、技巧啊,他(她)也要被社会所利用,也要到社会上去用,那是不是人就能够代表道了?人肯定是代表不了道的。但是人又的确在完成整体所赋予他的一些责任。人的生命就是这样,表现得非常被动,但是人又处在主动的、自觉的、自发的争取中间,所以人就生活在一种非常矛盾的整体中。
  庄子在这里讲到的主要是死生存亡之一体这样一个大的观念。如果能做到死生存亡为一体的话,那么这个人活着就会感觉到一种轻松感,就不会有什么压力了。如果说从人的生命状态来说,小时候是人懵懵懂懂的时代,那么人到了年老的时候就是一个恐慌的时代。到了年老的时候就恐惧,害怕啊,比较担心死亡的到来。这就是人需要修炼的一个基本原因。如果人懂得了死生存亡为一体,那么他在老年的时候也就知道面对死亡应该用什么样的心情去对待它了,就不会过于担心和害怕,好象一定要赖在这个世界上一样。没有必要的,该走的时候就很自然地离开这个世界。那么他该到什么地方去呢?他心里也是有数的。为什么会有数呢?就是因为人一旦抛开了主观上的执着的时候,那么客观上的一种信号就自动显现出来了。我们所说的信号啊、信息啊都是现代化的名词,但它能表达一个意思,就是我们人对生死状态上的变化,从整体上是可以了解的。了解从什么地方来,到什么地方去。我们从道那个地方来,又回到道那个地方去,下面说的就是这种意思。
  “俄而子舆有病”,子舆这个人生病了,“子祀往问之”,就是问候的意思,见了面问候子舆说:“伟哉夫造物者”,就是说造物者真是太伟大了,先肯定。当然这个地方所说的造物者,就象西方宗教所说的上帝创造了万物一样。上帝是属于人格化的。但庄子这里没有把造物者人格化,只是说造物者,意思是有个代表的意思。那么造物者到底有没有形象?这里并没有说。不像西方的宗教,或其他的宗教那样,把那个神或者佛描写得比较清楚,这个地方用比较抽象的对象或名称把他概括起来,“伟哉夫造物者”。这也是道家创造的一个特定的名词。所以我觉得造物者或我们所说的造化、造就、创造这类名称都有一定的意义,和人格化的道有相近的地方。
  那么我们回到大宗师第一节就可以看得出来,“知天之所为,知人之所为者,至矣。知天之所为者,天而生也。”意思就是说,人如果知道了天之所为的话,那么就是天造就了你。天为什么要造就?其中有个道理,“庸讵知吾所谓天之非人乎?人之非天乎?”这里有人格化的天和天格化的人,就是我们修到一定境界以后。就像我们说修神仙道一样,修佛或者修神仙道,修到最后,与天地融为一体了,我们就有天格化的人性,已经不是人格化的那种性质了。所以说“人之非天乎”,就带有一种反问的意境在里边,意思就是人完全可以并存于这两种状态中间。我们修炼也就是从这个角度着手的,中国传统的道家思想就是从这个角度去表述的。
  “伟哉夫造物者,将以予为此拘拘也。”就是说,造物者把你弄得生病啊,让你伸展不了,不象年轻时、小时候那样很活跃,到了一定年纪后,人的身体就会生许多病,就像被造物者所拘役一样。拘役就是役人之役的意思,役人之役就是我们被役使了,被限制住了。因为经过劳累,就生病了,心理上有很多负担,生活上有很大压力,造成我们身体上的一些变化,生命也就受到影响。这就是“为此拘拘也”,就是屈曲难以伸展的意思。为什么用两个拘?就是这种限制是双重的,无论是精神上,还是肉体上的,都要受到限制,这就是“夫伟哉造物者”的一种能量状态。但是我们自己本身来说,是否能感觉到这种拘拘呢?我们肯定感觉不到,我们以为生病是很自然的一种事情,或者死亡是无可奈何的一件事。这样就把我们得思想限制在非常单一的人格化的文化意识里去了。我说的这种文化意识,是从我们人类文化意识的发展进程上看,从不文明发展到今天的一定程度的文明,它是有一定的研究性质的,如在古代有很多很奇怪的一些思想,包括历史上的文明还有吃人的思想,人可以吃人,在旧的时代,或者说远古时代有这种状态。我原来也提到过的,人死以后还有活人陪葬的思想,象这种思想都是属于当时的文化背景,也说明当时的人类并不是非常文明、非常高尚的。这个“高尚”“文明”都是我们以现在的思想和社会面貌去加以肯定的。所以说,造物者创造的伟大,它涉及各个层面。我们思想上就不要以为过去不文明的一面一定不是造物者的作为,它一定也是造物者的作为。我们一定要明白拘拘的意思,“拘”就是拘役的意思,拘而役之,把你的精神和肉体都拘役起来,但是它又给你充分的想象和创造力,让你自以为是,让你充分的发挥自己的存在,你说造物者的智慧达到什么样的境界呢?达到无所不生无所不在的境界。
  “曲偻发背”,是说生病的人很可怜的样子,弓腰驼背的。“上有五管”,把头抬起来,仰着天呼吸,很难受的样子。“颐隐于齐”,把下巴低到肚脐那个地方,很难受,就是用蜷起来的那种姿态来减低自己难受的感觉。人的这种形态很奇怪的,就用几个词形容,“曲偻发背,上有五管,颐隐于齐”。
  “肩高于顶”,两个肩膀耸起来了,比头还要高,因为他的下巴都已经到了肚脐那个地方了。
  “句赘指天”,背上生了一个大疮,象一个大瘤子一样,处在上边,指着天一样。什么原因造成的呢?“阴阳之气有沴”,阴阳之气里面必然有变化,有灾害。它给予我们生命,我们生命都是由阴阳造化来的了。阴阳之气有沴,有害。这个沴是灾害的意思,就像《阴符经》所说的害里生恩的意思。它给你恩的时候,害已经在里边;给你害的时候,恩也在里边。
  “心闲而无事”,心这个时候,没有任何的依托了。心闲是没有依托的意思,找不到自己应该怎样处理这件事,反正没事了以后,“跰跚而鑑于井”,过去古人是没有镜子的,所以反正现在没事,只有到井旁边看一看,对着井水看一看自己形貌是不是有什么变化。“嗟乎!夫造物者又将以予为此拘拘也!”,就是说,啊呀,一看自己那个模样就太惨不忍睹了。“造物者又将以予为此拘拘也”,与上边的话就同步了。就是子舆说的“伟哉夫造物者,将以予为此拘拘也”。子舆病了以后,无可奈何,拄着拐杖,慢慢地挪到井旁一照,自己的形貌真是不成人样了。夫造物者又将以予为此拘拘也!只不过是精神上和肉体上的一种拘役。
  子祀曰:“女恶之乎?”子祀就问子舆,你很讨厌这种状态吗?曰:“亡”,没有,“予何恶!”,我有什么讨厌的地方呢?我为什么要去讨厌我这种状态呢?我生病了,我也觉得很无所谓。
  “浸假而化予之左臂以为鸡,予因以求时夜”。浸假,这个词也是庄子拼凑起来的,创造性的拼凑起来的。浸这个字我们原来曾经讲到过,在《阴符经》里边好像有这样一句话,“自然之道静,故天地万物生。天地之道浸,故阴阳胜。”自然之道啊,它是安静的,天地万物就要产生了。那么天地之道浸呢,道这个性质就象水一样渗透,所以说阴阳胜。阴阳胜,就是说象水一样,渗透到大地上以后,给大地滋生万物的机会了。如果大地上没有水的话,它会滋生万物吗?就是有土壤也不会滋生万物的。所以这个水成了一个很重要的基本因素。所以说“天地之道浸”,浸代表一种渗透的意思,就是慢慢地、慢慢地渗透。那么浸假,假,过去在古文里边有借的意思,就是它在渗透中而借用。当然,我们这是以形解字,就是说断章取义的意思,从片面的角度这样去说。是不是这样呢?那就无所谓了,总的说来它还是一种语气词。就像前边我们刚才念到的第一节一样。“庸讵之”,一个非常模糊的语气附加词,“浸假”也可以当做语气附加词,但实际上它本身是有具体含义的,就像我们上一节讲到的那些词的意义一样。
  上节讲到,“南伯子葵曰:子独恶乎闻之?曰:闻诸副墨之子,副墨之子闻诸洛诵之孙”。象洛诵啊,瞻明啊,聂许啊,这都是什么?都是编出来的一些名词,似有所指,好像用来代表人的名称一样,但实际上不是代表人的名称,是另有所指。这就是在我们中国的文化体系里边有感性的那一面,传递着理性的一些结论,有很多理性的结论往往在感性的创造中。就象敦煌壁画,敦煌壁画很美,但你难道真的认为画的那些东西都存在吗?我想那个东西大家都是心里有数的,是一种艺术,但那个艺术为什么人们都珍惜它呢?就是因为,原来它是传递着感觉上的一种美,这种美是没办法用语言来下结论的。所以说中国人就很聪明。象敦煌壁画里边的线条很明晰,这种明晰跟西方集约性的美术创造是不一样的。中国的艺术有中国艺术的深邃之处,善于把不可表达的一种存在用一种非常简单的艺术形式给表达出来,这就是我们中国人非常有意义,同时也非常值得全世界人民学习的方面。将来这种思维方式被西方人掌握了以后,是不是他们比中国人更聪明呢?就不得而知了。现在,我们中国人已经先走出去了,正在向西方学习。我们有很多东西正在学习,但是态度不一样啊,我们的态度是先虚己,先虚化自己,然后再吸收人家的东西。这与西方人不一样,西方人一般是先肯定自己,然后再吸收人家的优势。他们这种思维是从有生有,它必然有限制性。而我们东方人的思维是从无生有,就带有无限的创造性。在无里边,创造的背景是无限的,有里边的创造背景总归是有限的。这个道理不知道大家同不同意?我觉得这是很有意义的一件事。
  这里,“浸假而化予之左臂”,如果这个大道,天地之道,浸而假之,化我的左臂以为鸡的话,“予因以求时夜”,我就把它当做司夜一样。时夜就是司夜,就是公鸡,公鸡到了晚上就会叫,这是过去古人发现的一个比较明显的自然时钟,鸡叫不久就要天亮了。所以这个境界就是这样,如果天地之道要化我左臂为鸡的话,我也就把它当做是公鸡一样了,让它每天替我报时,你看多好哇,比我戴手表要方便多了(笑),并且是活的。这是一种比喻,一种假设。
  “浸假而化予之右臂以为弹,予因以求鸮炙”,如果把我的右臂化为弹弓的话,我就用它去打那个斑鸠。大家在城里可能很少见到斑鸠了,现在草庄每天几乎都可以见到,因为斑鸠生命力比较旺盛,窝比较简单,繁殖力非常强。如果把右臂化为弹弓的话,就用它来打斑鸠,这样就不愁吃的了。
  “浸假而化予之尻以为轮”,如果把我的脊椎化为轮子的话,那就“以神为马”,以我的精神为马,“予因以乘之,岂更驾哉!”如果把我的脊椎化为轮子的话,就要驱使轮子向前进,那么就变成了坐骑,畅游天下,你说那岂不更美哉!
  “且夫得者”,就是得到了这个生命了。“时也,失者,顺也”,就是说我有这个生命的时候,时机已经到了,失去就顺其自然让其结束了吧。
  “安时而处顺”,不论生命是有还是结束,都应该顺其自然,不要过多的放在心里,成为思想疙瘩。或者很早以前就担心什么时候万一意外,就像农村的人一样,一般现在年纪大了以后,就开始准备后事了,当然这是一种风俗,也有必要。城里人一般就没什么后事可准备,也不需要做什么棺木了,无非是打个电话,火化一下就行了。但是农村就麻烦了,有时候要下葬,要举行一些守灵的仪式,麻烦比较多一些。城市人现在就比较简化了,把生搞的比较复杂,把死就搞得比较简化了。当然现在死也不那么简化了,据说现在火葬场的利润非常高,至于为什么高,就是因为现在人们也重视死的那种仪式了,人们都想死的冠冕堂皇,所以死的场所也有利可图了。
  “此古之所谓县解也”,这就是自古以来所谓的民之以倒悬的那种状态。如果你按他的这种说法去认识,“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也”,这样的话,就是古代所谓的悬解,这个意思就非常明确了,就是我们的生命状态就像倒悬之中一样,我们时时刻刻都不得安宁,心情不得自解。理解了他的话以后,真正照他的话去实践,就能解开自己心中的疙瘩,而解自己于倒悬之中。
  “而不能自解者,物有结之”,不能自解者,意思就是说在倒悬之中的人哪,你给他说了很多道理,但是他最终还是没听进去,还是按他自己的想法去做。为什么呢?“物有结之”,他结在这个上边了,就是说与物体有联系了,有羁绊了,或者被物所限制了。
  下面我们再回到第一节的状态里去,看看庄子是怎样说关于物体和人的关系问题这样一句话的。庄子说,“不忘其所始,不求其所终;受而喜之,忘而复之,是之谓不以心捐道,不以人助天。是之谓真人。若然者,其心志,其容寂,其颡;凄然似秋,煖然似春,喜怒通四时,与物有宜而莫知其极。”意思是说,他与物相适应,但是他没有羁绊。不像我们,一般要是爱一个什么东西的话,比如现代人比较喜欢收藏古董,说那个古董很好啊,那个文化的蕴涵很深啊,然后就去研究这个东西,就以为那就是所谓的文化。实际上那是文化吗?那肯定不是文化。那只不过是拿一些古代的消极的信息在折磨着我们的人心,对我们的文化没有什么促进。因为万物被创造了以后,我们人自己在人性的状态中也创造了文化,但是不足以与天地之间的这种美相提并论,我们不应该执着于我们人之间自己很欣赏的一些文化现象。比如现在人搞考古,考古以后还要开发一些风景区,把一些传统的文明都当做宝贵的文化遗产去肯定,然后人们无事的时候就以此为乐,去看一看,记得我们中国的文化很伟大,古人的一些故事值得津津乐道了。但是我们如果站在庄子的这个角度来说,值不值得这样去做呢?庄子肯定是反对的。“而不能自解者,物有结之”,就是你的心结,现在有个词,叫做“情结”。现在很多人啊,“结而受之”,就是我们人有很多感情,被那些东西束缚住了。身受而累之,心累身也累了。比如说,这么热的天,你要到外边去逛逛风景区的话,一定是很累的。
  “且夫物不胜天久矣”,物不胜天,这是什么意思?就是我们所见到的一般眼见的物,如古人一般比较珍重自然物品,总认为石头千秋万代都不会变的,喜欢把字、文化、文明刻到石头上,以此作为碑文,流芳千古。但实际上古人也不知道,到了几千年之后那个碑文还在不在?从现在的状态看,如果不保护好,一两千年那个碑文就消失殆尽了,看不到那个字了。可想而知,“物不胜天久矣”,那个物体再怎么坚硬,再怎么牢固不化,还是不能跟天相提并论,这就是物不能胜天久矣。
  “吾又何恶焉?”既然所谓的物体,所谓的珍贵的物体都不能保持长久,我又何必去讨厌死亡,或者畏惧死亡,或者厌倦死亡的到来呢?肯定不会的,我会面对它。
  “俄而子来有病”,子来有病了。“喘喘然将死”,气喘吁吁,气息急促,可想而知,非常难受,马上就要断气了。“其妻子环而泣之”,妻子和子女围绕着他哭,“你不要死呀!”,但是这时子犁来了。“子犁往问之,曰:“叱!避!”,子犁喧宾夺主了,你们过去过去,不要在他身边。“无怛化!”,你们不要去惊扰他的造化了。你们围着他的身边这样哭啊,不让他走啊,这是影响他造化的一个过程呀。你们最好是走开。
  “倚其户与之语曰”,靠着窗户那个地方跟子来说,“伟哉造化!又将奚以汝为,将奚以汝适?”,造化将会把你怎么样呢?又会把你弄到哪里去呢?“以汝为鼠肝乎?”,造化将会把你变为老鼠的肝脏吗?“以汝为虫臂乎?”,造化将会把你变为小虫子的臂膀吗?这些都是比喻,说起来是一种嘲笑的口吻,但实际上是对生死之道的高境界的一种表述。这种变通是只不过是有形的变化而已,就像我们人一样,死了以后,碳水化合物马上就分解了,分解以后物质就回到大地上去了,大地然后又不知用一种什么样的方式把这些物质组合成为其他的生物,这是科学了。而几千年以前的那个时代,庄子就知道物质不灭的定理,就能够很熟悉地运用。   “奚以汝为,将奚以汝适?以汝为鼠肝乎?以汝为虫臂乎?”,因为他有这样一个境界。就像有的人去世以后,很希望把自己的骨灰撒到大海里边。我记得毛泽东去世之前好像也开过一个玩笑。“我生前吃了很多的鱼,死了以后你们就把我丢到河里去喂鱼,以回报它们”。这也是一种境界了,视死如归,有这样一种境界包含在里边。我想我们在现实世界中也应该有这种精神。
  “子来曰:‘父母于子,东西南北,唯命之从’”,就是做儿子的对于父母来说,不论让我到什么地方,惟命是从。
  “阴阳于人,不翅于父母”,翅膀的翅,相当于“啻”那个意思,就是说,不仅仅是父母的意思,不仅仅是这么亲近,这么重要,这么惟命是从的意思。阴阳于人不仅仅是象父母这样,听他的话就行了,我还要理解阴阳于人的造化规律,这个造化规律明白了之后,对人生观和世界观都是一种促进。
  “彼近吾死而我不听,我则悍矣”,意思是说它要是让我死的话,而我非要坚持不听,非要跟它对抗,则我就太强悍了。太强悍了,是我对还是它对呢?“彼何罪焉!”阴阳有什么罪啊?阴阳肯定是没有什么罪的,它是按自然规律去运动的。有罪的是我,“我则悍矣”,是我太顽固地坚持自己的态度而已,认为自己不死。就象前边有一段文字所说的,如果让世上每个人都来表述自己的话,认为自己不该死的人会占大多数。这是   “德充符”里边的一段话,原话我已经不记得了,就是这么个意思吧。人一般都认为别人该死,自己不应该死,自己活着是天经地义的,别人死了也是天经地义的。这说明人心里面有很多奇怪的东西。既然是这样,我们就应该反省一下自己与天地阴阳之间的这种关系。
  庄子在大宗师这篇文章里讲来讲去的意思,就是要把这种关系搞清楚,哪些是重要的?哪些是不重要的?不要把重要的东西当做不重要的东西。不重要的东西就是我们的形体了,重要的东西是我们的精神了。但是我们人呢,一般都是把精神当做不重要的,把肉体当做很重要的,就是好死不如赖活,想办法吃各种各样的东西,想办法用各种各样的医疗手段,都要把人这个肉体生命强行的延续下去。这就是什么?这就是“悍矣”,太彪悍了,太顽固了,太坚持自以为是了。“彼何罪焉”,它给你带来的这些阴阳变化,生病啊,死亡啊,它有什么罪过呢?
  “夫大块载我以形,劳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大块”,就是大地了。“载我以形”,它承载着我。“劳我以生”,让我以劳作来了结这一生。“佚我以老”,到我老的时候自然而然得到一种休息的机会。“息我以死”,最后生命之火熄灭了。这是很自然的意思,万事万物都是这样。
  “吾又何独哉”,就是不应该把有形的这一面独立于万物之外。如果从这个理论来推导的话,从庄子的意思来表述,我们就可以知道,真正的神仙,有形的神仙,有肉体的神仙是虚伪的,虚伪就是他根本都不存在。那么真正的神仙是什么样的?神仙是异人,他是属于存在于另外一个时空的生命。我们完全有这种能力从现代物理学去展示这个道理。原来在交流的场所经常提到这个问题,就是作为场态来说,作为物理空间来说,都有更高层次的场态,也有更高层次的空间。我们不要把肉体的碳水化合物的这种空间当作是非常真实的一面,然后拼命去维持我们所谓的形,你这个形毕竟是虚伪的,虚伪的他毕竟不会长久。
  所以说,“故善吾生者,乃所以善吾死也。”真正的能够正确认识生命、生存的人,他一定能够真正认识死亡的客观规律。如果对死认识不清楚的话,那么这个人对生的认识是不是能够非常正确呢?大家回过头来想一下自己的思想,可能也会产生一种心得。这种心得非常简单,就是没有真正面对过死亡的人,他对事情的想象和执着,可以这样说,是不可言状的。所谓的想象,就是人心不足蛇吞象。所谓执着,就是说对生命太过于认真了,太过于认真了以后很多事就不容易放下了,就太容易跟人家去争斗了,跟天地争,跟社会争,跟自然争,还要跟自己家里人争,什么事总认为自己是对的,象这种情况到底来自于什么地方呢?就是因为不能“善吾死也”,对生死没有认识透,但终究这个问题是要面临的,既然面临了,那我们应该把我们的精神放在什么地方呢?这就是《庄子》大宗师里面所要阐述的一个重要论点,“故善吾生者,乃所以善吾死也。”没有善死的人,肯定也不能善生,这是一个反向的逻辑。
   “今之大冶铸金”。下边就举了个例子,把金属混合到一块,然后冶炼出一种新的合金来,这在我们现在的金属制造过程中是很平常的一件事。过去古人,特别是中国的青铜冶炼术在世界上都是非常有名的。象湖北省博物馆里面收藏的越王勾践剑,就是一种高级的合金,到现在为止还不生锈,锋利无比。“今之大冶铸金,金踊跃曰‘我且必为镆铘’”,那个金,金属,或者金子,到底指的什么?到底指的金属的泛义还是金子这个金元素呢?这不确定,也没必要确定。打个比方,把它弄到熔炉里边去,它就大喊,我必为镆铘。镆铘就是古代著名的两把剑之一,我必然成为名剑。大冶,冶炼金属的大师傅,“必以为不祥之金”。大师傅必然认为不正常,这家伙是不是妖怪?我们要把它踢出熔炉之外,不用它,会这样的。
  “今一犯人之形”,人的生命的存在,一犯人之形,人一生下来,“而曰‘人耳人耳’”,啊呀,我已经是人了,我已经是人了。那么这个人他危险不危险哪,这个问题在过去的记载中是有的。《聊斋》里面就有个故事,一个秀才结识了一位狐仙,狐仙长的非常漂亮,他们两个结合了,相依为命度过了很长时间。后来,因为那个狐仙毕竟属于异类,觉得自己是狐狸,认为应该改变一下状态。决定去投胎,她就跟男的说,十年以后一定等着我。结果她就走了,转世了,投胎了,她狐狸的那个身体就被埋葬了。她投胎以后,一生下来就能说话,就像现在我们所说的“今一犯人之形,而曰‘人耳人耳’”,人的什么事,一看就知道,一见她就说。结果家里人一看,觉得是不是有问题呀?是不是妖怪投胎。结果给她淋了一些猪血在头上,她就不会说话了。这样慢慢长大了后,过去的事就不记得了,做狐狸那一辈子的事也不记得了。当然这是《聊斋》里边的故事。这就说明我们人世间在面对这样事的时候,肯定也是这样处理的,一生下来就能说话肯定不正常啦,不能象动物那样一生下来就到处乱跑,一定要在襁褓里边呵护好长好长的时间,人们才觉得,你是一个婴儿。然后慢慢长大了,这才符合造化的规律。“夫造化者必以为不祥之人”,如果一生下来就说话的话,就是不祥之人,生下来就到处乱跑肯定更不正常。
  “今一以天地为大炉”,回过头来,前边一个“一”,后边又一个“一”,“今一以天地为大炉”。就是我们守一之道如果不变的话,形成我们的世界观,形成我们的方法论,我们就会以天地为大炉,天地就像一个大炉子一样,去冶炼生命的无穷化,生命的无穷化就可以被冶炼。“以造化为大冶,恶乎往而不可哉!”,造物的化解力量是非常大的,如果你借用了它的力量的话,那简直是不可思议的一种能力,这个能力,我想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去实践的,就看我们本身的思想,是不是能够放得下来?放下自己的执着,特别是对生的执着,对死的恐惧。如果放不下来,那你想要夺这个造化,肯定夺不了的。今天我看了一下论坛上的帖子,为什么说要参透生死之道的问题,帖子叫什么名字不记得了,意思就是说怎么样的变化都可以。
  “恶乎往而不可哉!成然寐”,成然,安闲而自然,就像睡过去了一样,死就像完成了一个任务一样,这样就睡过去了。“蘧然觉”,就像睡醒了一样,又是一个新生命的开始。庄子这个意思实际就象佛学所说的明心见性,最后把生死看的非常淡薄,把生和死的这个过程当作睡觉,然后醒来的过程一样。为什么呢?因为他找到了生命的根本,这个根本就是本性,真性,真如,这些个概念都是一个意思。
  关于“一”的问题做一下推演。在大宗师第一节里面说“故其好之也一,其弗好之也一”,就是如果从真人的角度分析问题的话,把握了一段时间,或者没把握。“其一也一,其不一也一”,他始终都守住了本体的那一面。这个“一”就是我们所说的同一性,真正的同一性的那一面我们实际上是看不见的,只能去感觉它,就象庄子在第二节里边所说的“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就是它可以被你感觉得到,它无为,也没有形状。但是它有情,它的情与我们的人的这种情正好互为阴阳。我们是有为之情,它是无为之情;我们是有为之信,它是无为之信。就是说不可言状,你总在它的范围之内运动。这是怎样一回事呢?就是因为它是无,而我们是有。但是我们生活在这个“一”中间的时候,怎样对待一的问题,我们的心里就一定要有数。“其一也一,其不一也一”,就像我们的生命一样,我们有时能感觉到,有很多信息,很多存在,与我们相呼应。有时候又感觉不到。那么你是不是就肯定感觉好的一面,而对不好的一面就排斥它呢,我想那种修炼方式是不可取的。所以说“其一也一,其不一也一”,对这个“一”,一定要形成一种根本的观念。“其一与天为徒,其不一与人为徒”,当我们的思想离开了这个“一”以后,无形中就被人所驱使了。“天与人不相胜也”,根本没办法相提并论的,“是之谓真人”,在你真正理解了这个“一”的状态下,才可以称之为真人。
  上面基本上把原文的意思给大家做了一下讲解。下面回答一个问题,第三个问题,是“应该”这位朋友提出来的。他说“看到老师的新帖子,知常乃容,回归生命中朴素的德,很有一些感慨。人生下来的时候是朴素的,但是随着后天的学习和教育,人的分别心慢慢打破了人心之朴。我现在感觉好笑的是,当时认为是非常好非常好的观念,现在看来是障碍自己自然的一只手,就好像人们做了一些自以为有益的锻炼,其实是慢慢打破了自身的平衡。有自然之朴,才能够让人整体生命得到升华和提高,但是人丧失自然之朴已经很久了,不需要人作恶,人的后天教育也足以使人丧德。我想请教老师的是,人如何回归朴?人的后天执着是靠否定来消除的吗?通过观察别人的朴或者孩子的朴,对自己有没有帮助?我自己的朴确实是丧失太多了,我不是坏人,就是书看的多了一些而已,后天努力,做一个有品有德的过程中,朴素的德慢慢就没有了。”
  他用了一个词,“哭死”,意思是对这个问题很沮丧。下面我们就把他的问题和《庄子》第四节的内容结合起来加以阐述,谈谈我个人的看法。
  “应该”朋友这些思想,表述的很清楚了,在我们的观念启发之下,产生了这种新的认识,原来认为知识积累越多越好,现在终于明白了知识积累越多,相反成了障碍我们自己回归自然的刽子手。有了这种思想,也就像我们修炼有了方向一样,这个方向,就像《道德经》里面所说的,“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的那个方向你终于明白了,终于敢于确定它是应该做的一项工作了。作为我们,特别是年轻的朋友要想损,确实有一定的难度。如果到了一定年龄以后,他就没有那么多的精力看那么多的书了,也没有那么快的速度可以阅览很多的书目了,所以自然而然看的就少了。相反的,经验的回忆就越加深刻了,这样无形中就把我们的感觉放在潜在的积累上来了。当然年轻人需要有理论,有实践,相互呼应,然后达到一种状态。这也是应该经历的一个过程,不要轻易的肯定或者否定,不要说年轻的时代就什么书都不看,就能靠无象之象得以觉悟了。如果那样的话,就是天才了。就像庄子所说的,“知天之所为,知人之所为者,至矣。知天之所为者,天而生也”。真正生来不需要看书就知道天道的意思的这种人是天而生之的人,是天才。
  可想而知,庄子在那个时代是比较肯定人的信号里有先天的遗传优劣的,这和孔子教育平等的思想不是一回事。意思就是说,不能从一个角度去说这个事,“有教无类”是属于人性的平等,作为天性来说,本来应该是平等的,但由于时空效应的不一样,就好像我们走在大街上,走到北方和南方感觉不一样,北方比较干燥一些,南方就比较湿润一些,比较气闷一些,因为湿度大呀。这就是自然的面貌。那么人也一样,人在生下来之后,他那个先天的时态本身也是有时空效应的,这种时空效应就产生了生命的多种形态,不要说一个方面的时候就把另外一个方面彻底否定了。既要肯定又要否定。
  那么什么时候肯定,什么时候否定呢?就是在对自然的认识中间加以选择,只有符合自然的选择才是真正的好的选择。如果单纯的在我们的理念中间,就像古代人所说的,象庄子所批评的,白马非马论,以及尖白之说。石头既尖又白,是与石头的本质没有关系的。白马非马也,尽是讨论这些形式逻辑的话,是没有意义的。我们修炼就是要崇尚自然,认识自然中的一种普遍规律,然后以无为之治去组合它。
  那么应该他说哭死,哭死就是哀的意思,过去的淳朴,小的时候的淳朴都已经慢慢的丧失殆尽了。忘却未来,就是对未来好像觉得没有什么信心了,如果是这样的话岂不是没有办法往下走啦?肯定不能这样的。那么回到这一节认识中去的话就要安时处顺,就是说,对现在这种状态,首先应该有一种肯定,理解,然后包容它。在立足现实的情况下,看看自己应该走一条什么样的路。如果你愿意走,永远都是有机会的。不要说还是年轻人的那个时期,就是七老八十也为时不晚。人生实际上就像庄子所说的,“造物之拘拘”,造物者把你的精神和物质以特定的时空模式糅合到一块,它肯定要拘拘你,但是你不要说认识了一点道理以后呢,就被这种说法给吓住了,你同样应该解放思想,然后发挥自己的创造,同样要知道人类可以超越所有的存在而认识到自己的本体。这就是庄子的态度。
  “天性人也,人心机也”,这是《阴符经》里面的理念。如果我们说自己的理念,我们自己的理念就是由被动的生存开始,我们是被动的,父母生了我们的肉体,然后天地赋予了我们的这个精神。这个天地、社会、天体运行啊,就象这个八字一样,为什么说中国人的算命学说,有时候算一个人的性格非常像模像样呢?那是因为这个人的时空效应决定了他的思维模式,思维模式决定了他的性格,性格决定了他的命运,命运又决定了他的生存曲线相对的稳定性,这就是中国传统文化展示给我们的一些现象。我们从这个现象就知道,我们这个生命的确一部分是来自父母的,但是绝大部分是来自于天地赋予我们的特征,产生我们的这个时空效应决定了我们的性格的产生和发展。那么现在我们有机会可以开始转变自己了,就是由被动的生存开始转变为主动的修炼。那么修炼到什么样的状态呢?由被动的生存开始修炼到自觉放弃主动知见的积累,以达到无意识的妙谛里边去。到底什么是妙啊?妙就是妙不可言,就是说自然之间,相互之间联系永远是有一定的规律性的,这种规律性如果时刻出现在你的生命中的话,那就叫妙不可言。但是我们人一般都是片断的去感觉这个妙的存在。就是因为我们的思想,我们的感觉,都停留在有形的一面的分析、判断和选择中,很少能够深入到事物的本体中间去。如果深入到事物的本体中,那我们就无事不为妙,就是每一件事情它都为妙。当然我们今天还有很多例子可以证明这个事。
  回过头来我们再看天堂的问题。第一个问题是天堂提出来的。他说,“梦中看到自己走进了一个院子,进了院子以后呢,看见院子边上堆了不少被砍断了的整棵的桃树,母亲在旁边对我说,这些能够栽活的,以前都是这样栽的。他很听母亲的话了,似乎这个时候他就看见了桃树成长的样子”。他听了母亲的话以后,被砍断的树栽下去以后很快长活的形象在他头脑中已经形成了。这在我们现实生活中的状态简直是不可思议的。这个树在上边砍断了,在春天砍的话,可以把上边的枝枝丫丫剪下来插在地里,那可以成活。但如果把整个树干砍断了,然后你把它栽到地下,希望它能活的话,这在现实中一般是比较困难的。他在梦中所表达的这个现象,似乎看见桃树成长的样子。这到底是什么意思?这就是妙,这个妙是没办法表述的一种妙,包括母亲在内,都是妙的一种表现。母亲这个形象,我们总认为母亲就是生生之母,但实际上她还代表生生之道母,就象我们刚才分析的一样,后天的肉体来自于父母,但是我们的精神来自什么地方呢?来自于道母,道产生了我们的思想和精神的这种面貌的特征性。下边的话是这样的,“于是就把这些没有根的桃树,栽在院子里的一块地,栽完了以后就走,走到桃树的另一头,这时听到电话铃声了,跟着这个声音发现了一部没有话筒的电话挂在墙边。自己过去把电话扶正,然后按下了话叉,让振铃声停了下来。奇怪的是这个地方怎么会有电话,而且没有话筒呢?”
  这个梦妙不妙呢?我想肯定是妙的。大家过去可能看过丹经书了,丹经书里边就说要懂得无根树的栽法。过去古人是非常讲究无根树的,无根树实际上指的就是人。人到底有没有根呢?人的根绝对不是他的两条腿,那么人的根到底在什么地方呢?哦,在他的心中?这个心中到底是什么样一种根呢?哦,原来是道根。那么明明是没有根的一个生命(人),梦中为什么要把他比喻成一种无根树呢?意思就是暗示人们要象树一样去生存,意思就是说,要禁得住、耐得住性子,要对自己的变化和自己的压力以及自己的生命状态,要安时而处顺。刚才所学习的原文,“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也”。没有哀也没有乐了。就像我们刚才说的那个意思一样,如果我们把这种思想带到应该朋友的那个问题上去的话,你不知道妙的境界,仅仅是在某一个角度,或者是某一个极端,然后跳到另一个角度,或跳到另一个极端,从这个极端跳到另外一个极端,那肯定是不行的。
  所以我们在回答应该朋友提出来的问题的时候也就应该这样回答了,对过去的朴,朴素的朴,我们都从小孩过来,我们小的时候都是很朴素的,很淳朴的,那是什么样的一种朴呢?那就叫有名之朴,但是有名之朴能够达到无名之朴里边去吗?我想这其中还有一种界限,这个界限就像老子所说的,“为学日益”呀,毕竟还是有好处的。“为道日损”呢,这个道要想修下去的话,毕竟还是要损的,到底损了什么地方呢?哦,就是在人生命的进程中把握住自己的机遇,该静的静,该动的动,该放下的放下,该拿起来你就拿起来。
  就像我们生活一样,你吃饭的时候不拿筷子吗,你不拿碗吗,否则你是没办法吃的。所以说该拿的还是要拿,该放下的时候你就把它放下去。这就叫什么?“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也”。同样,我们的生命、精神,我们的环境在变化的时候,比如说,很多人的家庭不是很顺利,老是有那么多的矛盾。为什么有很多的矛盾那?因为人的心态不会象天地那样,知一而终,知一而始,他有很多想法和变化在里边。  
  就像我今天接的一个电话一样,一个孩子因为他父亲的专制,在家里搞专制化的教育,希望孩子能考上名牌大学。但是遗憾的是孩子毕竟性格秉承于父母,有很多东西受父母的影响,能力也受父母的能力环境条件影响,所以说也不一定达到很理想的程度,没考好。父亲就暴跳如雷,说你这家伙完全是报应,你不努力都是你不听大人话的那种报应。然后把孩子批评了一顿。孩子一气之下就离家出走了。离家出走了,你想想看,在这种状态下到底是大人错了还是小孩错了。我想小孩是没有什么错的,因为他在努力的学习,学习了,努力了就行了,至于说是不是能考上名牌大学,考的非常非常的优秀,那已经不是很重要的事了,重要的是人还活着,这是最重要的事。但遗憾的就是人们都不重视生命的过程,只是重视生命的结果,总认为一定要有一个光辉的炫耀的未来,那样才是人生的好结果一样。这样的话,就容易把我们的思想搞偏执了。
  所以说,回到真正的朴中间来的话,我们首先要建立的什么样的东西呢?要建立新的道德观,把人生看做是一个过程,而不是去追求它的结果,只要有了经验,不论是做工也好,务农也好,或是经商也好,或者是当兵也好,或者搞经济也好,或者是搞军事也好,或者研究道学也好,研究佛学也好,总的来说,只要你在你的兴趣之中,你在你的原意接受的知见之中,就是我们所说的,《庄子》第一节里边说的,他给我们定了一个境界,你不要回避知见的积累。为什么不回避呢?“知人之所为者,以其知之所知以养其知之所不知,终其天年而不中道夭者”。什么叫天年呢?你积累积累,你总是要看书的,有很多信息啊,你总要通过各种各样的手段。就像我们上网一样,查很多的资料,自然提供给了我们这种机会了,也提供给了我们这种能力了,我们为什么不用呢?“终其天年而不中道夭者”,就是说,天年是该怎么样就怎么样的那个状态的时候,而不是说你在这中间突然一下发了神经,你说这一切都是空的,我从此以后再不用它了,这是绝对的,不可取的一种思想状态。是“知之甚也,虽然,有患”。如果不断句的话,不用逗号的话,就是“虽然有患”,尽管是有患的,患得患失,“为吾有身,吾有其患”,因为我有身体了,肯定要去学习了,这个学习和损,就是损掉我的什么东西,那并不矛盾。“知有所待而后当”,我把这个东西积累起来以后,我们没有把它当做是我欣赏的那一部分,我只是把它当做每天吃的饭拉的屎一样,那是我每天需要做的工作了,该看的看,该排泄的就排泄,我想这个道理很简单了。
  “其所待者特未定也”,就是说,你不要担心,这个东西将来总有用处的。为什么说总有用处呢?就像我学了高能物理的一些基本概念一样,我懂得了反粒子,懂得了反物质,然后我知道反粒子在什么状态下生成,反物质又是能够在什么状态下能够存在?有了这些观念以后,然后再回到我们修道的观念中来,就发现,我也可以运用科学的观念,检查和验证古人所说的一些玄之又玄的一些东西了。就像古人说的,一粒米中藏世界,一粒米竟然能够把世界都藏起来,就像史蒂芬霍金所说的,把全世界、整个宇宙都能够藏在蚕豆里边一样的道理。为什么他的想法跟古人的想法一样的呢?哦,原来都是属于通过理论物理推导出来的,就是说这个世界,当它的反物质力场存在的话,那么这个正物质的无穷大的力场,无穷大的范围,就被弯曲为无穷小的存在。这是理论物理学推导的结果,既然是推导的结果,拿到我们现在的修炼的讨论中来,我们就有数了,原来这个世界从科学的角度的确可以解释,从精神的角度也可以解释的;既可以从想象的角度去肯定它,也可以从理论的角度去实践它,这就是我们修炼的目的了。
  既然是这样,“其所待者特未定也”,就是说,它并没有说哪个是好的,哪个是坏的,它在等待着,等待着你的选择,等待着你的重新组合和利用。你为什么不去利用它呢? 你用古代的那种单纯的道理,比方说,古代说了一个道理,然后你就把那个道理守了一辈子,你以为那就是你所说的真理?但是那个真理成不成立呢?肯定是不成立的。为什么不成立呢?所谓的绝对真理,肯定包含在相对真理之中,独立存在的绝对真理几乎是不可能的。为什么不可能?就是因为人的知识是“特未定也,庸詎之”,所谓天之非人乎,人之非天乎,这就是我刚才说的,把人格化的东西和天格化的东西都集合在“一”里边,这个“一”就是天道。天之非人,天可以为人,人可以为天,这就是我们的客观的存在了。
  我们再回到应该朋友的问题中来的时候,我们就会知道,我们应该保有的是什么东西,应该损去的是什么东西。实际上我们损去的是什么东西呢?就像刚才说到自己的观点一样,我们的观点是应该放弃主动的知见,以达到无意识的妙境。这是我们的观点。
  “玄德深矣远矣,与物反矣”,这是老子所说的妙有,过去的年代,人们用善恶来区分自己的选择,就是说只要是善的就去选择,只要是恶的就去排斥。那么今天呢?人们将以圆融来看待生命的要求过程。因为现在的文明世界越来越发达了,越来越进步了,所以说人们更趋向于精神的圆融。圆融是什么?圆融就是和谐。至于善和恶用什么处理它呢?用法度,用法律,用法则。这个社会它有新的法律去制裁那些不断产生的恶行。我想这个道理不用操心了。至于说玄界有很多信息干扰人的存在,人们说,这个东西用不用担心呢?我说不用担心。玄界的规律就是服从于德,当你有德的时候,当你无意识对待你的存在的时候,你肯定是平衡的,肯定是健康的,你肯定是没有精神负担的,那么你的身体肯定是健康的。我想这个推论是自然而然的,希望大家能够相信我这种说法。
  那么,回到今天这个圆融的状态中的话,人们要想回归于朴,就必须明白老子的无名之朴是谓何物。就是我们所说的小孩的德,看见人家很朴素的德,都是有形之朴。那么有名之朴和有形之朴,比如说,一个人很单纯,很直爽,很朴素,穿的很简单,不追求奢华,这也属于简朴里边的朴,这个朴,都是属于有形之朴,有名之朴。这和老子所说的无名之朴怎么区别呢?原来老子所说的无名之朴就是无心的意思,以百姓心为心,这就是他的无名之朴。他没有心,他的造化全部来自于百姓的存在。
  所以说修炼要用不断走向反面的积累来同化我执,就是我执的这一面需要不断地走向反面来同化他,而不是用异化式的对抗。就是你不要老想着另外一个方面,老想着从善和恶、好和坏、对和错啊这种角度去区别、去选择,你越是那样想,你的思想就越复杂,越达不到圆融的状态。我们要想明白很多事的话,那么我们对生命中的一种妙有,就是妙的存在这一面,一定还要有个认识过程。
  所以我们在云雾草庄这个虚拟的空间,创造了一个存在,这个存在有一个特征,经常地给大家解解梦。解解梦是什么意思呢?就是重视人生命中无意识的那一部分,看他是怎么运动的,然后再从无意识的运动状态中总结出我们有意识的运动方向,应该做出怎样的选择。这就是修炼的基本意义了。
  我们看天堂的问题的时候还没有解答,我们看看这个问题应该怎么解答。无根树就是生命。那么生命这个无根树,你只要往下栽,你要听谁的话去栽呢?哦,原来听母亲的话去栽。母亲代表谁呢?母亲代表道母。道母她要你栽的时候,她是有经验的,她说:孩子,你只要去栽就一定能够栽活的,我们过去都是那样栽的。为什么呢?她是暗示你,修道呀,特别是修神仙道啊,修长生久视之道啊,你非要听话的,你不听话,要想栽活你这个无根树是非常困难的。院子是什么意思呢?院子是一个有范围的地方。桃树是什么呢?一个木一个兆,就是生发之兆。木本身带有生发的意思。兆,暗示着未来发生的事,它一定会在前面有信号的显示。这就是老子在《道德经》里边所说的,“惚兮恍兮,恍兮惚兮,窈兮冥兮”。其中包含了物、象、精、信。到了信号的那一面的时候,一定会出现一个结果。那么树被砍了,显示的是什么呢?好像觉得,无根树,明明被砍了,到底是指他有发展呢还是没有发展呢?哦,原来人的生命是这样一种存在,他无论是被砍了还是被栽培了都是有发展的。这就是无根树的奥妙。我们要从这种梦的妙道里边去思考这个问题,而不能单纯地只看到人的死啊,看到生的所谓难的一面,然后你就觉得恐慌了,哎呀,我不知道下辈子到什么地方去了。然后听到很多说教,被进到六道里边去。六道轮回很可怕的,饿鬼道啦,这个道那个道,总的说来很恶心的道里边,人们都是不愿意去的了。那么你想去什么地方呢?原来母亲是不会给孩子吃亏的,她会教孩子正确的去走自己的正道、大道。母亲实际是道根的一种象征性的代表,她说能栽活,道肯定是能够活物的。前天我们还看西游记里面的《五庄观》一集,孙悟空把镇元子的人参果树给推到了,结果找遍天下的神仙,神仙们都说,你这个泼猴子太无法无天了,那么珍贵的东西你竟然把它推到了,我们是没办法治好它的,你继续去找吧。最后还是观世音菩萨以无边的法力拯救了那棵树。当然这是故事,也说明了一个道理,说明道象征着、能够产生万物、能够使万物死而复生的这样一种能力。
  他似乎见到桃树又生长成活的样子,那说明信息在给他一个观念,一个形象,在梦里都给他这样一个形象。说明德,修之于乡,其德乃长,意思就是说你只要坚持修德下去,当你达到一定境界以后,特别是你本地区与你状态有所联系的时候,那么你这个德就一定是长久和生长不息的。这是什么意思呢?这就说明,我们刚才引用的那段话,“圣人无心,以百姓心为心”,就在暗示这个问题。就是说当你生命中无意识的状态在加深的时候,实际上你有意识的存在里面,就是我们人被动的有意识的存在里面,我觉得我自己很主动,什么事都是我自己想出来的,我去做了,我去完成自己人生的一个过程,这个过程实际就参与着其他生命的一些进程和选择。那么我们在这个地方说的选择是什么样的一种选择呢?就是德的一种选择,德的选择,就是无意识的一种选择,可以进入到其他的生命中间去。这是大宗师谈到的一个比较重要的观念,但是还没有显现出来,大概到后半截应该显现。因为现在还早,只是学到第四节,后边还有好几节,慢慢讲来,大家不要着急。
  但是首先我们很欣慰,欣慰的是什么呢?大家提出来的问题往往跟庄子所提出的这些理念不谋而合。好像根本没有联系,但是往往又撞到一块一样。到底是有没有信息在做这个梦?天堂做的这个梦,以及应该朋友提出的这个问题,他是偶然的心血来潮吗?只不过是看了一篇文章而已,然后引起的感想,与老子的思想,与庄子的观念,都不谋而合了。这是什么道理呢?这就是大家都参与到了一种精神的创造中去。这个精神是什么精神?是新时代的一种道德精神,所以大家一定要充满着对自己的信心,就是说,我完全有可能深入到新时代的创造里边去,不要停止,不要后退,同时应该勇于表达自己的存在,任何一种表达都可能形成对他人的一种不言之教。下面,我们就看看这个不言之教,到底在我们这个状态中有什么意义?简单一点说,就是我们这个讲解跟历史上的任何讲解都不同。我们这个讲解是来自于大家自己的修炼实践和认识实践,包括生活实践,全部参与到其中去了。所以说,如果把我们这个地方讲的东西,以及大家提出的这些宝贵的问题,形成一个整体去看的话,它将对未来的人类起到一种非常好的参证作用。当然这个参政主要是指修炼和进化的这种参证。
  下边这个例子就很重要了。电话声中,突然发现了一部电话,电话上边又没有话筒。电话声就暗示信息已经有了,没有话筒就无法听到这个信息,那么不言之教就表达出来了。既然你听不到嘛,但是你看到了电话的存在,同时听到了声响,听到了母亲对自己的教育和引导。这个不言之教,你说没有,就太对不住自己了,就证明自己太执着了,我想我们所接受的不言之教,就来自于我们在坐的各位。
我们学习了《庄子》的大宗师第四节,我觉得是非常有意义的。本章节主要是讲人对生死变化的一种态度,联系到我们本身的实践中来说,这个态度就是我们一定要有这个实践的过程,不要觉得我们自己的实践啊,与庄子的这些思想好像隔得很远一样,要从现实的角度去看一看,我们有哪些现实是应该同他的境界挂上钩的。
  下面我就继续就大家提出的问题联系一下。
  刚才讲到天堂那个梦境的问题,他接着到了院子里其他地方,先是到院子里,然后看到很多桃树,这些桃树都是被砍断了的。然后母亲又教他把这些桃树种在地上,种了,然后他又到院子里其他地方转一转,最后发现自己在田间小路上被人用一个桶里由绿叶子和其他什么的东西混在一起的水,有点象喂猪的饲料一样给浇了一下,意思就是说把他当做植物一样浇灌。自己皱皱眉头,走在小路上说,“浇这些不如多种些花”。梦就醒了。醒了以后奇怪了很久,尤其是那个没有话筒的电话。
  刚才已经解释了那个没有话筒的电话的意思了,下面我们就分析一下整体的意思到底是什么。桃,是什么?就像我们看西游记一样,蟠桃会里边有桃,神仙都要吃桃子。桃是属于证果之象。无根而栽,这个树没有根,但是能栽下去。人即是无根树了,真灵能够得天道之助。就是说真信、灵气的那一面,肯定可以得到天道的帮助的。人被无形中浇以浊水,象他梦里描述的景象一样,人家把一桶很脏的水泼在他身上去了,然后我们就知道一个道理,前边讲的是无根树,后面讲的是浇的很脏的水。大家都知道种菜的时候,种其他植物的时候,都需要有一些肥料,而农家肥往往是最好的一种肥料,但是农家肥很脏。所以我们在认识浊和清的过程中,对自己的思想认识一定要有个灵活变化的过程,不要认定哪个东西好像觉得不好,觉得它很脏,在梦里梦见后也觉得挺脏。他在梦里是怎么认识?他觉得“浇这些东西干什么,还不如多种些花”。意思是什么?让人们把这些水用来去浇花。浇花行不行呢?当然这个意义也属于不言之教了,他没有说看见浇水的这个人,既然看不到,就说明是无形的,无形的这一面所代表的意思呢,带有自动化的一些过程,作为人来说,即使是做梦这个人,他心情也有取向的,他希望人们去种花而不是种果。当然开花和结果是一连串的效应,但是他为什么说让人们去种花呢?意思就是说万物负阴抱阳的一面还有很深的根子的,这个根子他一下去不掉,不会从修炼的实践的角度去考虑到我们本身接触的是一个证果,这个证果有很多东西是需要从实用的角度去考虑的,不仅仅是观赏,还要实用。好在他有很好的德行,就是他被人家浇透了浊水之后,也没有什么抱怨之言,没有跟人家吵一架,或者是一定要弄出个所以然来,他没有这个想法,还在继续走自己的路。实际上就是说,他被浇水的过程中,实际上受到天地无形的栽培的机遇,是无形栽培的机遇。因为先有无根树的比喻,然后有了他自己被浇灌的这一个过程。为什么没有浇在树下,相反地浇在自己身上呢?这个意思就是无根树代表的是他人的本身,人本身是双象合一的,既有精神遗传的一面,还有肉体遗传的一面,肉体遗传那面表现出来的那种欲望,还是对阳性事物的追求性,当然不会一下认识到无根树的好处了。所以说在梦中也有不言之教,充斥于其中。
  我们如果从修炼的角度再深入分析下去的话,如果把自己的精神集中在自己灵性的培养上,比如说,在梦中都能反映出对这些问题的主动的操作行为,主动的操作行为就是说,我们如果说得客观一点,这个浇水的如果是他自己,你把无根树种下去,然后你照样去浇水,而不是人家把水浇到你身上的话,就说明你自己已经在开始在培育自己这棵无根树了。在我们早年接触严新功法时候,有些朋友特别是一些老气功可能还记得,严新功法里边就有这样栽树的功法。自己从小的时候开始栽树,一直栽,栽到很大年纪了,栽到自己意识很成熟的年纪。这都是属于对无根树这样一种观念的培养。这样培养的过程,有很多细节需要主动性。而我们如果在梦中处于被动性的时候,一定要小心,有很多德,我们所说的德心、德行、德性的这一面,还需要增加联系。作为德性来说,他肯定得到一些先天的启示。母亲嘛,已经告诉他这些树肯定是能栽活的,这就是德性的一面在起作用。然后呢,德心的这一面来说,他有了基础,对人家给予他的屈辱根本不在乎,只是觉得“哎呀,这个水应该去种种花就好了,而不应该浇在人身上”,但是他人还在想自己的事,还在关注自己的理念,说明他的心,就是梦中之心,心中之心,还是属于向内的,这就是一个比较好的趋势。
  下边一个问题,王法鑫提出来的。王法鑫说,野西红柿枯萎了。“窗台上播种了七叶一枝花,很旺盛,然后发现不是当初下种的七叶一枝花那个样,而是野西红柿。我说扯掉算了,但是又想,既然是植物就能起光合作用,放出氧气来,就留下来了。第二天西红柿就枯萎了。这个西红柿是不是被我说死的呢?怪事,南方暴雨了,水分很充足,不存在干旱了。”他意思是说不存在干旱,不是旱死的。那是不是涝死的呢?他没说。估计可能花盆里边排水不大好。这是我跟王法鑫调侃一下,意思就是让他从另外一个角度思考一下。
  那么他这个问题到底代表什么意思?我们来分析一下。七叶一枝花是一种草药,野西红柿是一种草,也是一种药,但它是未知之药。这两种东西都可以当做药,只不过我们知道,有一种药我们知道是可以用的,有一种东西我们还不知道能不能用,仅仅是知和不知的区别。他想扯掉,意思是他有取利而不取用的惯性。因为人嘛,对有利的东西肯定觉得要保留下来。后来一想这个东西还是可以产生氧气,吸收二氧化碳的,还是把它留下来吧,就留下来了。取用之的潜在意识就产生了,因为他想还是有用的,留下来吧。但是问题是未知之药就枯萎了。未知之药为什么枯萎了?因为实际的确是枯萎了。未知藏于自然。它枯萎的话,显示着人心执着于已知的那一部分,对已知他很在意,对未知的一面他可能不是很在意。他说可以把它当氧气保留下来,这都偏于阳性。如果从这个角度再去分析王法鑫的心态和他自身能量的流动关系的话,就可以这样去分析,不愿意对未知的事情保持正常的阴阳并行的状态。从庄子那里就知道,一也一,不一也一。这个境界,作为王法鑫来说他不是这样去想的,他分出好和坏了,这个事要是没有想到它能产生氧气的话,肯定把它扯掉了。幸亏他想到了产生氧气吸收二氧化碳这个角度,就把它保留下来了。但是这个保留并不代表这个问题能够起到全面的阴阳并行的作用。如果说野生的西红柿是被他说死的,这也是不确定的一种说法,我们暂且不从这个角度去确定,意思就是说不确定这个因素。为什么不确定呢?因为我们要从其他可能的角度都去分析一下,看这个问题是不是能从修心、修德的角度去找到自己的原因?当然每个人都是有能量的,王法鑫的能量就很大了,因为他毕竟多多少少在我们这个范围里面是属于名医了。无论是从哪个角度来说,都是有一定基础的。既然是不确定的因素,那么不论是对这个物体的死也好,活也好,活物也好,死物也好,活和死的概念都是动词,就是不论是活它也好,或者死它也好,其一也与天为徒,其不一也与人为徒,最后你能够从一的角度,不论是这个事物的死和生,你都能从一的角度考虑的话,那么你就与天为徒,就是以天为伴了。那么在你的生存状态里边,就是你的修炼状态里面就可以掌握一些主动。如果要是不一,从另外一个角度非要说是被自己说死了,然后对这个死又很在意,觉得它不应该死。实际上也应该死,为什么也应该死?说不定是其他因素造成的。这个因素既然没有被确定,其他因素也可能存在的。那么“其不一”,如果被我们自己所确定了,那么我们就以人为徒了。意思就是我们就落到人道的思维角度、思维习惯、思维选择的这个中间去了,最后自己要想解脱自己,首先自己都解脱不了,更不要说去解脱人家,或者解脱野西红柿了。
  庄子在这个地方所说的安时而处顺,意思就是对任何事情的到来,你不要从利和弊的角度首先给它下个定义,不要觉得它死了就不好,活了就好,不要从这个角度。因为你之所以对死那么很在意,就是因为你一开始确定它能吸收二氧化碳,产生氧气,对自己是有好处的。一开始的目的呢,是以为它是七叶一枝花,它的作用就更大了。后来发现这个问题是由于自己心的变化在变化的。所以说,可想而知,我们在分析自己心理上的问题的时候,就不应该把自己不一的状态带到修炼中去,要不然的话我们自己就会落到人道的执着里面去,最后解脱不了。自己都解脱不了自己,更不要说解决自己的环境因素了。
  安时而处顺,这个就为有德,故人以活物为阴阳胜。人,如果像王法鑫一样,他卖膏药,主要是给人治病疗伤,起这个作用,我想他这个意义一定是以活物为目的的,以增强生命的活力为选择的。既然这样的话,那么死物能不能存在于他的状态当中呢,就是存在于王法鑫的状态中呢?我想一定存在于他的状态之中。面对死物和活物的时候,这个就叫阴阳相胜之道。作为《阴符经》来说,它强调的就是把生和死看做一个整体。从《庄子》大宗师来说也是希望大家把生和死看做一个整体。那么我们如果在自己的思想里面,乐生而恶死的话,那么我们无形中就脱离了与天为徒之道,而与人为徒了。这样我们自己就不自觉的掉入到人道里边了,最后生死的解脱就非常困难了,思想就被禁锢了。最后呢,甚至就觉得做人活着很累了,很辛苦了,很难受了,有压力了,觉得有很多屈辱不得伸张了。我觉得这些在认识了庄子的思想以后,应该是可以得到改变的。
  下面,最后一个问题,是溪水道友提出来的,是他夫人长面的梦境。从他描述的内容来分析,好像是说他的夫人,长面,看见了一些图像,或者梦见一些情景,然后第二天又看见了这样一个变化。她说,“我看见蓝色天空有两头狮子,好像一头是狮子妈妈,一头是狮子儿子。他们相对走来,感觉非常亲切和幸福。他们的周围红光普照,五彩缤纷,极其壮观和美丽。因为正好在他们中间是太阳,观看的人实在太多了,而我恍惚中看见了我丈夫的身影。当时我非常激动和兴奋,在人们的欢呼声中我的梦醒了。结果在第二天下午放学回家的路上,我一个人慢慢地走着,快到家的时候,无意识中间抬头,惊奇的发现在天空中出现了如昨天晚上梦中的情景。刹那间我惊呆了,就急忙的给丈夫打电话,好让他也看看。可直到景观模糊他也没接电话,我只好不欢而回家”。她希望我把梦境和现实的因素确认一下,在她生存与修炼过程中代表什么意义。
  狮子,明显是一种动物,动物是万物之一了,如果从其一为一这个角度分析这个概念的话,是不是动物已经不重要了,我们人也一样为物。就象《庄子.大宗师》说的概念一样,“浸假而化予之左臂以为鸡,予因以求时夜”,就是如果把我的左臂变成一只鸡的话,那么我就把他当做手表用了,随时随刻它能够提醒我时间到什么时候了。
这个女同志所讲的一种现象,所接到的一些信息,也是在同时暗示男同志。长面是溪水道友夫人的网名,既然是这样的话,夫妻两个都是在点化之中了,意思是通过梦境和现实中看到的一切来点化他们两个人,有没有什么问题可以体悟一下?
  狮子,就是师与学子的关系,师与学子就称为狮子。好像扯不上边,把动物扯上了我们人的教育形态。到底扯得上扯不上边呢?哦,后面还有形态,妈妈与儿子的关系。狮妈妈与狮儿子碰到一块了,这样就可以衬托出我前边的说法,狮子可以分解成为老师和学子的关系,就称为狮子。既然能够携带这种信号的话,那么妈妈与儿子就像我们刚才对天堂梦境的解释一样,天堂在梦境中也碰到妈妈了,妈妈就告诉他桃树尽管断了,但是同样可以栽的,而且栽了以后可以活的。结果妈妈说了以后,做儿子的马上就在感觉中就已经看到了桃树成活的面貌。这就说明,在我们的观念里边,我们原来在语聊的时候,从来没有讲到过梦境中出现这些场景。但是她的梦境中为什么出现这些点化了,这就称为妙道,妙道就是说无所不到,无所不生,无所不联系的这种状态,我们就称之为妙道。它有联系,能够说明一些问题,把我们接受的一些传统观念,无根树啦,浇灌的原理啦,役人之役啦这些原理就表达出来了。
  下边再看看,狮子所表达的意境到底是什么?是传承的乐与继。妈妈和儿子的关系是传承的关系,里边有快乐,有继承。快乐是什么呢?快乐是生活的快乐;继承是什么?继承是遗传的体系。遗传肯定是需要后代来继承的,这是没办法否定的社会存在或自然现实。包括动物也一样,也需要繁衍来继承,或者是传播自然的一种爱或者自然的一种快乐,或者是天地或者是造物者的一种快乐。造物者有没有快乐?我想造物者肯定是有快乐的,只要我们快乐,他就快乐。当然我们痛苦,他也会感到痛苦。我们为什么要给他痛苦啊,就给他快乐就好了。这就是修炼者的一种境界,希望大家把这句话能重视起来。那么她在梦中所见的光彩壮观,人喜之情。她说的极其壮观美丽,五彩缤纷,红光普照,这是人们在佛教或者其他宗教的描述、雕塑中经常能感受到的一种夸张的形态。这也说明,人们是喜欢这种文化的表达方式的。中间有太阳,这两个狮子中间有太阳,象征着伴随着生命与光明的存在。没有太阳,一切生命都不存在了。既然能够有太阳存在,那么光明也就存在了,生命也就产生了。她观察于人群之中,她在梦中与很多人一起在观察这个像,说明老百姓对这个问题自觉的关注,是天然的。就是你在梦中都暗示了这种道理,就是众人为师的这种道理。百姓观察,你也在观察。百姓是属于天地所生的一种生命,你也是天地所生的一种生命,大家都具有共同的性质。这就说明与百姓有同好之乐。我们与百姓之间到底有什么区别呢?百姓高兴了,我们也高兴。但是百姓不高兴了,我们也应该高兴呀。百姓肯定是不愿意死亡的。那么作为我们来说,对死亡一定要看得透些了。面对死亡,我们也不应该有什么恐惧或者害怕或者担心了,该来的来,该去的就去,没有什么了不起的,没什么大不了的,没有什么让自己应该牵肠挂肚的。既然是这样,乐与悲之间,我们就把我们的悲放在乐中间去挥洒了。这个挥洒是什么意思?就是我们要懂得老百姓的存在,然后以老百姓的存在寄托我们的非一之一,就是人道和天道的统一性的这一面要寄托出去。寄托出去,就是你要掌握天道,同时要能够驾驭人道的话,就非得在精神上先来一个超越。但是这个中间,为什么说与老百姓有同好之乐呢?为什么要体现这样一种场景呢?乐中似见其夫。就是说她在快乐的时候,看见大家都在观赏这个美丽的场景,突然之间,好像看见自己丈夫也在其中观察。这说明,做丈夫的原来也跟老百姓,跟自己的妻子一样,也同样有这种机遇、有这种心情,在关注这种美妙的变化。说明阴阳之道是共同的,是同步运动的,从信息的角度来说是同步存在,同步运动的。但是他们要真正碰面,在潜在的这面碰面,又没有达到,就是模模糊糊的好像看见了自己的丈夫也在其中看这个天象,但是看天象的过程中没有和她产生呼应。如果梦中两人碰到一块了,两个人商量一下一起看吧,就更好了。因为那个就叫做阴阳合一呀,就是对天道的不言之教,就产生了一种阴阳合一的响应。你说那种响应是不是显现这个人的修炼更加成熟了呢,我想一定是更加成熟了。但是在梦中她又没有达到这个成熟,所以说在解她这个梦的时候给她这样一种分析,希望这个梦境更加圆满一些,也一定会有机会的。
  那么第二天,这个女性,她在现实中看到了梦中的美景,这就说明她在自己的个性系统里边,在女性的系统里边,已经验证了这个阴阳的变化,说明这个是真实不虚的。阴阳变化了吗,无论她看到虚相也好,实相也好,哪怕是用她的天目看也好,或者是用肉眼看也好,哪怕是看到云彩也好,还是看到恍兮惚兮的一个状态也好,都可以说是她白天看到的一些情景,这些情景跟她晚上做梦看到的情景无形中就形成了一个阴阳的呼应了。这说明她的修炼形态是圆满的。我们不应该忽略这些梦境。她在现实中还有个动作,她马上挂电话给丈夫,希望丈夫能够在同一个时间或同一个情景里面也占上一分子,遗憾的是她一直等到图像已经消失了丈夫都没有接她的电话。这说明阴阳得一之道还有待于以后的进程去完成。如果都在同一个时间,都在同一个情景中都能够进入的话,那么就说明阴阳合一了。但是这个过程有待于努力。
  女性她是一种感性的生命形态,大家注意,我这个结论一定要大家引起一下关注。女性,我过去反反复复强调的,女性永远是男性修炼上的一种不可多得的不言之教。说通俗点,女性天然的就是男性的师父。刚才我们已经讲了天堂的梦境,说明女性,伟大的女性,作为母亲,她给了儿子一个昭示,就是无根树是可以栽活的,他可以获得长生久视之道的。所以说女性是感性的生命形态,她得到的或者是释放的,注意,是得到的,梦中得到,或者显态得到,或者是释放的,梦中释放,或者是显态释放,比如打电话打不通,她看到了,她想沟通,但是为什么沟通不了?因为这个机遇还没有到来。但是这个信息她发出去没有呢?她已经发出去了,关键还在于响应。如果她发出去的和接收的信息,都被男性所响应的话,那就是生命形态的一种升华的开始。就是我们的生命真要升华的话,要借助感性一面的成就。各位在座的男性,希望大家尊重女性,尊重感性的积累,尊重相反的一面。这是我今天所强调的一个比较重要的观点。
  至于说庄子的意思里边没有谈到男女问题,也没有谈到阴阳问题。但是他谈到了生死,就是让我们面对生死以一的方式去对待,我们要抱元守一,我们要知道自己的本源之一,生命的根本之一,就是生命的根本,特别是我们人的生命根本,肯定不在于形体,这个形体如果消失殆尽之后,可能被化成老鼠的肝,或者小虫的臂膀,都是有可能的。既然是这样,我们就不要在乎自己的形体了,而在乎精神的积蓄和转化,精神的积蓄和转化到底是怎样完成的呢?我想“大宗师”的论述的后面,一定会把这些东西讲的非常生动的,希望大家不要错过,同时也希望大家不要放弃后面精彩的这些交换过程。
  整理人:周任成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云雾草庄

GMT+8, 2025-4-30 11:07 , Processed in 0.026005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