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白杨\文
弘文馆德慧智教育大事记
2004年7月8日“弘文馆”儿童经典诵读试点班开课。江东区结合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决定》,在暑假期间正式开办了我市首家儿童中国文化经典诵读普及班。经过学习,许多孩子已能熟读、背诵整篇美文。诵读促进孩子记忆,也增加了孩子们的识字量和对古代文言文的理解能力。许多家长反映,孩子进诵读班后,变得乖巧懂礼貌了。
2006年春季,浙江省玉环县徐主任在去了杭州省文明办后,专程来宁波弘文馆走访,对弘文馆在推动宁波“少儿诵读中华经典”的成就大加赞誉,特别给弘文馆介绍了中华传统道德的教育方法,推荐了“道德知音网站”,使我们弘文馆在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道路上看到了一盏指路的明灯。接着我们让孩子们重读老子,选用了熊春锦先生校注的《德道经》。
2006年9月24日,宁波建立了“德慧智经典诵读基地”,特别聘请熊春锦先生为宁波老子学院顾问。督导经典教育进程,开启儿童智慧,指导教学工作。
2008年1月26日,宁波弘文馆邀请杨光书法社的小书法家们来社区联欢,他们冒着寒风雨雪来到了朝晖社区,大家和小区里的老人们开了一场迎春联欢会。朝晖社区的会场里张灯结彩,孩子们和老人们笑逐颜开,在会上弘文馆的小朋友们向大家朗诵传统经典诗词和古文,张云翔小朋友背诵了《易经》。书法社的小朋友们也给大家背诵了书法的《九势》,朗读他们写的已经出版发行的《书论》,书法社的杨光老师还充满激情地向大家背诵毛泽东的诗词,得到了满堂喝采。节目接近尾声,弘文馆的小朋友们向书法社的同学们逐一赠送了中华传统经典《德道经》,并领读双一章。书法社的学生们当场挥笔,给弘文馆的每位小朋友们写了书法作品,并为社区的老人们写了春联,大家一起把春联送到社区的老人家里,社区的老人们高兴地称赞这些有礼仪有孝心的好孩子。
2009年国庆期间,为了给宁波朝晖社区弘文馆的孩子和家长们一份国庆大礼,弘文馆特邀请到了熊厚音先生来馆讲座,熊老师作了题为《国学教育与养生》的讲学,学生和家长们都慕名而来,在聆听了熊老师的讲座后,大家都觉得受益匪浅,更加懂得了一个道理:就是要顺应孩子的天性,合乎自然,效仿天地来教育养育孩子,让孩子有一颗善良的心和健康的身体,然后就会有能力学习技能和本领。
弘文馆办学体制与上课形式
弘文馆采取会员制办学,也就是要有一个群体合作式的运作模式。加入者是家长自愿,其孩子上课免费。加入前要进行资格考查,经会员组织同意,方可参加。会员分为普通会员和VIP会员,会费由会员共同出资、协商管理、可支付开支,将来共享利益。
义工委员会是自荐与自愿,要为弘文馆做事情并参于管理、教学、资料。
上课形式:每个学生都要上台当小老师,以培养他们以身作责,为人师表的气质。还可以锻炼口才,练习演讲。让孩子做老师,这样孩子们有兴趣,孩子们就争当小老师。到目前我们也有一些读的非常好的孩子,他现在不是争着要做小老师了,他不再向我说:我要当,我要当, 而是回头先看,然后说:这次应该谁来当小老师?开始礼让推荐别人了,这个进步是很快的。在弘文馆里,孩子们是老师,家长们是学生也是义工。
第一节课由小老师上,上课时行礼,问老师好,同学们好。在由小老师组织选取单人、双人、男生女生、A组、B组朗读。然后轻声读10个正字,读到会背的下课去玩。
第二节课由老师测分。读、背通过的各100分,然后公布积分。接着上新课,由小老师领读2遍。启发、讨论、讲感悟,再选下次的小老师。最后集合读2遍,准备下课。小老师喊起立,老师学生互相感谢,然后下课。
为了孩子能来有所得,每个家长都有义务当轮值主席,管理家长联谊会,帮助接待新生,介绍办学情况,沟通相互关系,辅助上课,帮助新生登记并填写考核表,这样可以为孩子做个好榜样,自觉规范自己的行为。
新生入学时要求家长看诵读理念的牒片。学龄前的儿童试读期需家长陪读,循序渐进,逐步和大家一起读。
“宁波弘文馆”在读经典的四年期间,不定期地按照教学进度组织“读经典书,行万里路”游学活动,让孩子们在祖国的山水人文景观里体会经典所带给我们的感悟。
学生上课片段选
一、2007年6月4日上午弘文馆来了12位小朋友,6位家长。
第一节课:在小老师们的轮流领读下大家一起读了《德道经》1—18章。
下课家长们交流后决定背诵要少而精、少而懂。
第二节课:将<德经>第一篇反复精读,直到每个小朋友都会背了。
周子蜚小朋友把自己的理解第一篇通过故事讲给大家听,使家长们也感受到了心灵的纯净,最能体悟到深刻的含意。
下次课要家长们来主动讲解。
二、2007年6月11日来了9位小朋友,6位家长。
第一节课:一开始大家跟小丫的录音通读了1—18章。人到齐了后开始读道篇第一章,小朋友一个接一个到讲台上领读,两轮下来已有小朋友不看书领着背诵了,一直到每个小朋友都能背诵下来为止。
潘老师为这章给大家讲了一个故事:盲人问日。有一个生来就瞎眼的盲人,从来没有见过太阳。他问别人:“太阳是什么样子的?”那人告诉他:“太阳的形状像铜盘。”他敲敲铜盘,听见了铜盘的声音。有一天,他听见了钟声就以为这是太阳了。盲人又问另一个人:“太阳是什么样子的?”那人告诉他:“太阳像蜡烛。”后来有一天他摸到了一支短笛,就以为是太阳了。这就是:“名,可名也,非恒名也。”
下课了大家讨论这一章。对“眇”、“噭”两方面进行解说,引起了大家的兴趣,又对“有”、“无”两方面进行举例。宋子林妈妈说:“今年浙江省高考作文是‘生而无息/生而有息’,这就是考“有”、“无”了。”她叫儿子一定要学好《德道经》,做作文可是要讲出道理的啊。
第二节课:复习背诵。把背诵过的第1章、第8章、第9章都背过。德一篇中在对德,仁,义,礼的次序大家有点背不顺,又反复读了几遍,最后都背了下来。
孩子们也最终明白,做事要崇尚“道”和“德”,因为那是最高的人、最好的人。
三、2007年8月弘文馆里开始读《易经》了。今天来了15个小朋友, 6—7个家长留下看孩子们读。毕竟是小孩子,天性里就是纯真,面对《易经》也没什么顾虑,第一节就轮到是6岁的小老师缘缘上台来领读,没费什么事就读了 一遍。我一看还很顺利,回头望了一下坐在后排的家长,家长的表情都是欣喜的。于是小朋友们一个一个上讲台领读,10个小朋友领读跟读后,大家有点会读了, 有的小朋友坐不住了。于是我上去教大家画这个乾卦的图,先写“乾下”三横,再写“乾上”的三横。告诉大家,写这个笔顺要反着来,从下写到上,再按初九到九六,每一横都注上卦辞。小朋友们画的很开心,有的还按书里的八卦图也画上了。
下课休息时和家长们交流起来:原来大人们是有畏难心理的,可是实践了一下,发现难度并不是想象的那样大。其实做任何事完全没有高低难易的心理,以一个平常的心态去做事,去实践,事情就很简单了。
第二节课:因大家对卦图有了实践,读起来就更有感觉了。断句节奏都有了把握,轮流上台领读完毕后我们就齐读,可是就是读不齐。我要求慢一点,可是有几个读顺的就是快,读着读着就乱了,我跟再读了2遍也还是乱。我问小朋友们:“大家觉的读的好不好啊?”有人说好,有人说不好。我笑着读了一句:“用九,现群龙无首,吉。”我说:“有领读的时候是你们学着人家读,齐读的时候每个人都想读好,读的很有劲、很专心,都是自己在读,到底读的好不好呢?”
“好!”小朋友们开心喊了起来。
弘文馆读经记
【读经心得】史明缘 7岁
在弘文馆每个小朋友都轮流做小老师领读。记得第一次上讲台我很紧张,我要妈妈陪我,那时候我还在上幼儿园中班,我不认识字,只是凭着听过磁带的记忆来领读,在小朋友和老师得鼓励下我在台上放松了,声音也大了,而且感觉当小老师很有意思。
现在我已经是一年级的小学生了,也学会拼音了,我可以自己领读《易经》了。虽然我不知道这些句子的意思,但我感觉与小朋友一起读,还有和小朋友的爸爸妈妈们一起上课很有愉快。
在弘文馆我很开心,我相信我会坚持读下去的。
【读经心得】 林语心 8岁
在弘文馆里我喜欢的一件事是讲意思。讲意思就是在《易经》里面挑一句有意义的话,再说说它的意思。
清华的校训“厚德载物、自强不息”就是出自于《易经》的乾卦、坤卦里的一句话。老师不仅给我们讲了“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的意思,而且还讲了清华大学的来历:当年清政府和美国签订过《庚子条约》,派了第一批留学生到美国去留学,不久他们就被同化了,他们剪了辫子、穿上西装,清政府把他们调回来了。庚子余款用来建设清华大学。用这八个字来做校训就是要我们勿忘国耻、自强不息。
这就是我在弘文馆里的乐趣。我相信我以后能读得更棒。
常晨妈妈的投稿
2006年6月,晨儿入学弘文馆。杨老师拿出三本袖珍版老子《德道经》,郑重地对她说:“在这里你是我的小老师,到家里你是爸爸妈妈的小老师。”在女儿似乎害羞的表情里我已看到了她内心的自豪感。
小朋友们自荐做老师、轮流领读、自由发言释义,学习氛围轻松活跃。深奥的《德道经》,对他们来说只是一首首韵音悠扬的儿歌,熟诵而背,水到渠成。
中华文学经典之博大精深,令人肃然起敬。“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飘风不终朝,暴雨不终日”……简明扼要的词句,抑扬顿挫的语音,寥寥数字却孕育着深刻的人生哲理,让人感慨万千。
我和女儿一起从《德道经》的第六十七章开始读了。女儿倒是轻松随意,学中玩、玩中学。上学路上,车中听听小丫诵读的CD,暑假里有口没心地读背,已把前二十章补上。想着能受老师表扬,妈妈赞许,虽有偷懒但不以为累。对于杨老师布置的可背可不背的作业,也会记挂一番。
与孩子一同学习
叶欣然妈妈 2007年10月
【注:这是叶欣然妈妈为江东区母亲素养报告会所写的讲稿】
自从有了孩子以来,我这个做妈妈的觉得要学的东西实在是太多了。孩子是每天一个样,我只得今天找书来读,明天又向人家学成功经验,真把我累得……想起王东华先生的《发现母亲》一书中述及的母亲在育儿教儿方面的重要性,使我觉得我应该同孩子一起成长,共同学习。
孩子在小时候就像一块海绵,她只会吸收不会选择,所以我们家长就应该替孩子选择,选一些好书让她去吸取。我们经过多方选择,准备选读我们的中华经典,让古老的经典文化来熏陶、塑造我们的孩子。这些千古留传下来的书籍之所以成为经典,是它蕴含了祖国五千年的文明,它包括教导我们如何做人,也教我们如何做事,如果一个人连人都做不好,那么事情也肯定做不好,它含盖了天文、地理、哲学和政治历史等知识,是难得的素质教育的好书。有了目标后,我们就买来书让孩子在家自己读。但孩子一个人孤零零地读,没有那种读书的氛围,就这样读读歇歇效果不好,就在无奈之际,刚好我的一个同学告诉我在明园小区有个弘文馆,弘文馆的义工老师已经义教了三年。获此消息我就带孩子到了弘文馆,没想到孩子真的喜欢上了弘文馆,喜欢这里的氛围,喜欢这里的义工老师。现在除了每个星期天上午在弘文馆读书以外,我们还让孩子每天晚饭后就读一遍,逢双休日和周末就多读几次,我们大人也趁此跟着孩子一起读,每天谁早起谁就先放上经典颂读的碟片。没想到就这样读着读着,孩子居然能背出一大部分了,孩子的记忆力真是惊人。
读经两个月以来,我发觉孩子的记忆力增强了许多,心也慢慢地开始静了下来,减少了浮躁,真是一天天在变好。不管这变化是否来自于读经,但我仍然相信这就是来自于诵读,来自于我们的中华经典,来自于我们的古圣先贤们。我们不要求她会马上开花,只是先播种,再扎根,只要求把根扎深了,也不怕她不开花结果。经典的价值终有一天会滤去浮躁,将精华伴随孩子的成长而吐露芬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