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125|回复: 2

熊先生谈小乘和大乘之区别(转帖)

[复制链接]
尊道贵德 发表于 2011-1-13 15:02:3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尊道贵德 于 2011-1-13 16:52 编辑

自了汉式的修行难于步入大道真境

生问: 尊敬的老师,您好,学生冒昧打搅您。读了平台上《正道和魔道鉴别》的教诲,知道了道法的本质以及在正道和旁门中运用的不同结果,明白尊道贵德、修心修身、无私服务众生才是道德学习修证的根本。学生有一事不明:
     《庄子•逍遥游》中有记载列子御风而行的:    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对于这个评论,根据《列子》一书中对列子御风的记载和列子的自我评价,学生认为列子御风的境界,也是成道后的境界之一,庄子在此提出,犹有所待者也,似乎是批评的,批评这种方式还有所依凭,还不是最高的道法境界。不知这样理解是否正确。如果庄子是持批评态度的,其原因是什么,学生一直不明白,还请老师如方便或有空百忙中指点一二。学生感激不尽。
附:2000年某学长关于列子御风而行的典故白话文翻译:
                                       列子御风而行
        列子拜壶丘子为师,与伯昏瞀人为至交好友,尽其力学习他们的技能。学会了凭虚空御风后,就很高兴的乘风归来,造成了一时的轰动。
       尹生想学列子御风而行的绝技,就住在列子家,很认真的做各项事情……"请教我御风的绝技吧,教我吧",尹生一再恳切地央求,可是列子总是默然不理,最后尹生实在没有了耐心,便愤然离去。
       几个月后尹生又回来了。列子问:"为何去而又复返呢?"尹生说:"我知道自己太急切、 太鲁莽了。"
      "以前我以为你很通达,所以未跟你多说",列子平静地说,"自从我拜壶丘子为师以后,经过了三年时间的磨练,变成了心中不敢有是非念头,口里不敢说利害得失(注:用了三年的时间才认识到自己连是非都不能分清,故不敢多说。),才勉强赢得老师多看我一眼而已!五年以后,我又变成了另一种心想是非、口言利害的心境(注:明辨是非,说明常道的事已搞清楚了。此点是从常道进入非常道的转折),才勉强博得老师会心的一笑。七年以后,已经达到从心所念而无是非对错,随口所言而无利害得失了(注 :已能领会出本无是非,如一不二的大道了。心存中道,就不会偏于是非两边),老师才要我跟他并席而坐。九年以后,任由我心中所想,口中所说都不会涉及是非利害了(注:完全合于大道,自然没有是非了)。那时只觉内外如一,体光通明 ,可以把眼睛当耳朵,耳朵当鼻子,鼻子当嘴巴,都没有差别。于是心神凝聚,形体消释, 骨肉融化,不知不觉随风飘浮,忽东忽西,最后我也分不清是'风乘我'还是'我乘风'了 。
        而你现在拜我门下为弟子,却怨愤不满,你的身体天地都不会接受,四肢任何部分都无法载动,又怎能飘浮起来呢?"
      修行的目的在于跳出三界不在五行,从而实现真正的解脱。这就需要破除阴阳、是非、善恶的分别。然而要想跳出阴阳,其前提必须是先能分清阴阳,也就是说能在常道中明 辨是非得失,继而才能真正进入"道"("○"--浑然不分阴阳)中。
                                     --小风根据《列子说》评注
       熊厚金老师解答:   
        庄子是有批评的意味,摆显功能,如同孙悟空在众同学面前变松树。事出一理。还有一则小故事,一直想推介给大家,我们权且取名为自了汉好了——《自了汉》
  著名的佛学大师黄檗禅师自幼便出家为僧,有一次他游天台山时,碰到一个举止奇怪的同参,两人谈笑,一如故人。当他们走到一条小溪前面时,正好溪水暴涨,那个同参叫黄檗一起渡河,黄檗便说道:‘老兄,溪水这么深,能渡过去吗?’那个同参便提高裤脚过河,好像在平地上行走一样自然,他边走边回过头来说:‘来呀!来呀!’黄檗便叫道:‘嘿!你这小乘自了汉,如果我早知你如此(早知你是有神通的小乘人)便把你的脚跟砍断。’
那同参被他骂声所感动,叹道:‘你真是位大乘的法器,实在说,我不如你啊!’说着,便消失了。
佛学中将学问分大乘和小乘,小乘所关注和重视的是小我的自度,大乘则重视“度他”而功行并进。因而修学小乘的实践者,纵然得道,也不是道的终极。他们的成就也不及初发心于志在“度生”的少私而寡欲的大乘实践者。因为当人们动心起念时立定了一个自利一己的私心时,“拔一毛而利天下吾不为也”的作风心志,立时就障碍着心胸的开放,阻碍着身场的与道的化合,永远也不能成佛,也难以真正成道。所以不论道家佛家,正如《大学》中所言,都得先确立一个德天下的心志,志弘愿深于天下国家,将自己融化在其中,“自己未度,先能度人,才是菩萨发心。”菩萨心都不具备时,是无法求证佛和道的境界的。古代时,不论道家佛家其实对这两类心志修行的结果都有共识,社会上的修行者也普遍认同其中的真理,黄檗斥责自了汉,也就难怪这位小乘修者感动,不仅未反讥,反而由衷地赞叹黄檗禅师为大乘法器了。
       这篇历史故事可以为我们解惑,为什么有的人有神通还及不上一个没神通人的胸怀?既然有神通,那自然是哪里都很通畅了呀,但是实际看来,其实不然。神通如果没有一颗道德的心灵乘载它,如果还处在五德未聚合成德一的境界时,他就无从这个德一之境入道境,法术也就没什么真实的益处,只能满足于一时的名利之心,这反而是一个影响精进的沉重包袱,是前进路上一堵坚实的挡路墙,这正是大乘和小乘的区别———“自己未度,先能度人,才是菩萨发心。”修行并举,以百姓之心为心,才能直趋上乘。

      执于法者自私藏欲,执着而未脱妄想,即使有点神通,也是难以步入真佛与大道之境。充其量不过是个自了汉而已。迷于法者,其心性素质常常不及于世俗中人的心性水平。只炼不修,依法不依经者,不依正、善、德而做人的修身实践者,五德严重参差不齐,根器再佳,悟性再高,机遇再好,也还是个越炼就越自私小气,心胸越来越狭隘的自了汉,道境的高低不在术而在于心,修行的成就不在功而在于德。这是自然的真理。不遵循它,校正心志和誓愿,也就会蹉跎一生。
   小乘者执于法,常迷于法性中;大乘者修于德,志在天下众生。小乘者立于一己,超生脱死。大乘者志在道传天下,德播世界,共建人间净土。其实是泾渭分明的志和愿以及必然的结果。
 楼主| 尊道贵德 发表于 2011-1-14 16:34:1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尊道贵德 于 2011-1-14 16:36 编辑

  大乘与小乘的区别在志愿的不同
    某同学说:您说自己的错误要自己找,师父找的则是师父的,自己找才是真的,是自己参悟的成果。我回来一琢磨真是太有道理了!现在回忆从入门开始真是做的很不好,错误不断,耽误进步,影响别人,令上下老师们不满意,给您添乱不少。从起初发言的谈玄阔论,到铺张浪费,以及调整中的失礼少仪、乱杀捆绑,处理保家物灵时的强硬伤损,与同学们在一起时体现的狂傲、神迷、法执、武断;归根到底是自己的三修一化太差了,昨天晚上看化因的书,老师强调的本因,查找自己阴我心很重,特别淫意过盛,色心重,淫念邪思强,导致色身有损,淫根乱动,所以命体能量难以积聚,更别说提升了。返过来影响性命的整体进步,处于低级阶段彷徨。翻看众同学的历史和现状,那么多昔日堪称“先进”标杆的人物今日却已经成了昔日黄花,翻船落水的一幕幕,真是触目惊心,足以引以为戒。大乘与小乘的区别,无情地断送不少精英式的人物,特别可惜,今天也特向您和所有的老师们众生们忏悔,乞请原谅,今后一定加倍努力,立志大乘,寻根查因,力行化解,刻苦改造。
熊春锦先生回答:
大乘与小乘的确是泾渭分明,小乘之志者最易落伍和跌入旁门。我们一大批的老骨干们,最大的遗憾事,就是并没有按照《大学》的修身次第真实地进行实践。也未按照教材的次第求证。大家在修真根本的立足的地儿上发生了错误。错在并未立起明明德,德天下的大乘誓愿,没有建立起以德而治内身国,以德而齐家的大乘志向。修身的目的并不明确和坚定,全都是自觉或不自觉地立在一己小私自利的小乘目标中。只重炼而不重修;只重法而不重心;只苦炼却不践行;只迷于先天精气神的提升却不知将自己智能意识向正、善、德方向的自律性改变;只求一己的解脱而不管别人;对于自己顽固的私心贪欲,妄想执着根本就不重视清除,连少私寡都长期难以实现;直扑道境却舍弃在德路上的真实攀登,以为可以逾越这一必须修证的过程,对小乘的功能和法术却趋之若鹜,痴迷其中不能自拔。

     这些现象既是老一批同学们多年难以精进于修身的上次第、登层级,反而迷失方向离经背道,走上旁门斜径的关键原因,根本因素。非常令人扼腕痛惜。当然这些失败的教训更应当成为“前事之师,后事不忘”的深刻教训和宝贵经验,以利于新进者明次第而少走弯路,我们的修身,起始就要将心志牢牢确立在明明德而德天下,明明德而德内身国,明明德而德家庭的根本中来。这样再开始修身才能保证根深、根粗、根稳地深植于信德的土壤之中,长出来的修身成果,才能道材的树干粗而直挺于天地间,不偏不斜,而是从根本上就是有用于天地师的材料。

     所以志道心愿词,并不是提供给大家看和的念的,而是提供给大家去真心相应而去做,志道心愿词是真实地实践修身而扎牢深根的关键工程和长斯的必修功课,是每天反省检查找到和接续源动力的利器;是鞭策我们心志意识立正、守善、修德的工具。只是目前那么多的人还是由于信德的欠缺而本末倒置,信德的土壤荒凉贫脊,沙漠化和泥沼化严重,再加上不明立志设誓于大乘境地,放任小我私心贪欲的横行,土壤不良和根基错扎,那么终生也就会偏离黄老修身的正途,在旁门左道中混迹一生而昏然不觉。
     有的人觉得只要在正道门中实践就是正道的一份子,却不知道这是在自欺欺人。走正道还是行邪径,根本的取向还是每个人自己的心志,完全于自己心智的取向,而并非完全取决于外部环境。外环境只是变化的条件,而自己智能意识的明理明德持正而修和行,才是辨识正邪的根本所在。
     人们的修身常常只是眼高手低地盯在终极目标上,盲目地瞎闯在法海之中,而不能脚踏实地,不能重视积跬步以行千里,不能持之以恒地诚修实炼,忽视轻慢做好人的点滴品行,轻视做好当下,做好眼前的点点滴,不知道道生路要以人生路作为基础,不重视从易从细地去实践,不知道细节决定成败,不了解做好当下时,前面的路就会被自己开拓铺垫出来。一个人如果老盯着最佳结果和终极目标的迅速出现,也就会无谓地消耗精气神而力竭身疲,而且容易失去持恒的信心,出现疲惫松懈。一个人只有做好、做到了短期目标的真实实现和超越,那么也就必然会离终极目标越来越近。古代将修身确立起一个层级一个层级的次第,那就是给我们后辈的愚智者们,为顺利实现最终目标而预设的短期目标,是一种最科学的层次递进的安排,我们只有依遁了古代圣贤们洞察真谛的合理安排,一步一个脚印地依循着去进行实践,才能实现终极的目标。
在这几个根本环节上我们真实地把握住了,我相信在黄老修身思想和守一方法的实践中,才会坦途出现,而少出现一些摔跤者、沉沦者、落伍者和跑向叉道斜径上的同路人。百舸争流竟自由,立信修德铸轻舟,愿少沉舟叹道友,互相帮扶经中求。唯有如此,才能使一个团队朝气逢勃而健康向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倪天津 发表于 2011-1-14 19:35:42 | 显示全部楼层
有的人宣传小乘才是最根本,最究竟,把小乘和大乘揉在一块讲。

我感觉熊(厚音)老师也是偏大乘的。

这个问题,请教各位道友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云雾草庄

GMT+8, 2025-4-29 01:31 , Processed in 0.017656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