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657|回复: 0

2011年1月29日语聊汇总(厚音老师讲《六祖坛经》7-5讲)

[复制链接]
箭凌 发表于 2011-1-24 13:18:2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周六晚上厚音老师继续讲解《六祖坛经》,并联系《道德经》、《庄子》、《阴符经》,就其中内涵的修炼因素作出一家之解。请大家就此多提意见和建议。

  
《六祖坛经—机缘品第七》原文:


……僧智通,寿州安丰人,初看楞伽经约千余遍,而不会三身四智,礼师求解其义。

师曰:'三身者:清净法身:汝之性也;圆满报身,汝之智也;千百亿化身,汝之行也。若离本性,别说三身,即名有身无智;若悟三身无有自性,即名四智菩提。听吾偈曰:

"自性具三身,发明成四智,
不离凡闻缘,超然登佛地;
吾今为汝说,谤信永无迷,
莫学驶求者,终日说菩提。"'

通再启曰:'四智之义,可得闻乎?'

师曰:'既会三身,便明四智,何更问耶?若离三身,别谈四智,此名有智无身。即此有智,还成无智。'复偈曰

'大圆镜智性清净,平等性智心无病,
妙观察智见非功,成所作智同圆镜;
五八六七果因转,但用名言无实性,
若于转处不留情,繁兴永处那伽定。

'如上转识为智也。教中云:"转前五识为成所作智,转第六识为妙观察智,转第七识为平等性智,转第八识为大圆镜智。"虽六七因中转,五八果上转;但转其名,而不转其体也。'

通顿悟性智,遂呈偈曰:

'三身元我体,四智本心明,
身智融无碍,应物任随形;
起修皆妄动,守住匪真精,
妙旨因师晓,终亡染污名。'

僧志常,信州贵溪人,髫年出家,志求凡性;一日参礼。

师问曰:'汝从何来?欲求何事?'

曰:'学人近往洪州白峰山礼大通和尚,蒙示见性成佛之义,未决狐疑,远来投礼,伏望和尚指示。'

师曰:'彼有何言句,汝试举看。'

曰:'智常到彼,凡经三月,未蒙示诲。为法切故,一夕,独入丈室,请问如何是某甲本心本性?

大通乃曰:"汝见虚空否?"

对日:"见"。

彼曰:"汝见虚空有相貌否?"

对曰:"虚空无形,有何相貌?"

彼曰:"汝之本性,犹如虚空,了无一物可见,是名正见;无一物可知,是名真知。无有青黄长短,但见本源清净,觉体圆明,即名见性成佛,亦名如来知见。"

学人虽闻此说,犹未决了,乞和尚开示。'

师曰:'彼师所说,犹存见知,故今汝未了。吾今示汝一偈:

"不见一法存无见,大似浮云遮日面,
不知一法守空知,还如太虚生闪电;
此之知见瞥然兴,错认何曾解方便,
汝当一念自知非,自己灵光常显现。"'

常闻偈己,心意豁然,乃述偈曰:

'无端起知见,着相求菩提,
情存一念悟,宁越昔时迷;
自性觉源体,随服枉迁流,
不入祖师室,茫然趣两头。'

智常一日问师曰:'佛说三乘法,又言最上乘,弟子未解,愿为教授。'

师曰:'汝观自未心,莫着外法相,法无四乘,人心自有等差。凡闻转诵,是小乘;悟法解义,是中乘;依法修行,是大乘。万法尽通,万法俱备,一切不染,离诸法相,一无所得,名最上乘。乘是行义,不在口争,汝须自修,莫问吾也,一切时中,自性自如。'

常礼谢执侍,终师之世。

僧志道,广州南海人也。请益曰:学人自出家,览《涅槃经》十载有余,未明大意。愿和尚垂诲。

师曰:汝何处未明?
曰: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已,寂灭为乐。于此疑惑。
师曰:汝作么生疑?
曰:一切众生皆有二身,谓色身法身也。色身无常,有生有灭。法身有常,无知无觉。

经云:生灭灭已,寂灭为乐者,不审何身寂灭?何身受乐?若色身者,色身灭时,四大分散,全然是苦。苦,不可言乐。若法身寂灭,即同草木瓦石,谁当受乐?又,法性是生灭之体,五蕴是生灭之用。一体五用,生灭是常。生则从体起用,灭则摄用归体。若听更生,即有情之类,不断不灭。若不听更生,则永归寂灭,同于无情之物。如是,则一切诸法被涅槃之所禁伏,尚不得生,何乐之有?

师曰:汝是释子,何习外道断常邪见,而议最上乘法?据汝所说,即色身外别有法身,离生灭求于寂灭;又推涅槃常乐,言有身受用。斯乃执吝生死,耽著世乐。汝今当知佛为一切迷人,认五蕴和合为自体相,分别一切法为外尘相。好生恶死,念念迁流,不知梦幻虚假,枉受轮回,以常乐涅槃,翻为苦相,终日驰求。佛愍此故,乃示涅槃真乐,刹那无有生相,刹那无有灭相,更无生灭可灭,是则寂灭现前。当现前时,亦无现前之量,乃谓常乐。此乐无有受者,亦无不受者,岂有一体五用之名?何况更言涅槃禁伏诸法,令永不生。斯乃谤佛毁法。听吾偈曰:
无上大涅槃 圆明常寂照 凡愚谓之死 外道执为断
诸求二乘人 自以为无作 尽属情所计 六十二见本
妄立虚假名 何为真实义 惟有过量人 通达无取舍
以知五蕴法 及以蕴中我 外现众色像 一一音声相
平等如梦幻 不起凡圣见 不作涅槃解 二边三际断
常应诸根用 而不起用想 分别一切法 不起分别想
劫火烧海底 风鼓山相击 真常寂灭乐 涅槃相如是
吾今强言说 令汝舍邪见 汝勿随言解 许汝知少分

志道闻偈大悟 ,踊跃作礼而退。

行思禅师,生吉州安城刘氏。闻曹溪法席盛化,径来参礼。遂问曰:当何所务,即不落阶级?
师曰:汝曾作什么来?
曰:圣谛亦不为。
师曰:落何阶级?
曰:圣谛尚不为,何阶级之有?
师深器之,令思首众。一日,师谓曰:汝当分化一方,无令断绝。
思既得法,遂回吉州青原山,弘法绍化。谥号弘济禅师。
怀让禅师,金州杜氏子也。初谒嵩山安国师,安发之曹溪参叩。让至礼拜。
师曰:甚处来?
曰:嵩山。
师曰:什么物,恁么来?
曰:说似一物即不中。
师曰:还可修证否?
曰:修证即不无,污染即不得。

师曰:只此不污染,诸佛之所护念,汝即如是,吾亦如是。西天般若多罗识汝足下出一马驹踏杀天下人,应在汝心,不须速说。

让豁然契会。遂执侍左右一十五载,日臻玄奥。后往南岳,大阐禅宗,敕谥大慧禅师。

永嘉玄觉禅师,温州戴氏子。少习经论,精天台止观法门,因看《维摩经》,发明心地。偶师弟子玄策相访,与其剧谈。出言暗合诸祖。

策云:仁者得法师谁?

曰:我听方等经论,各有师承。后于《维摩经》,悟佛心宗,未有证明者。

策云:威音王已前即得,威音王已后,无师自悟,尽是天然外道。

曰:愿仁者为我证据。

策云:我言轻。曹溪有六祖大师,四方云集,并是受法者。若去,则与偕行。

觉遂同策来参。绕师三匝,振锡而立。

师曰:夫沙门者,具三千威仪,八万细行。大德自何方而来,生大我慢?

觉曰:生死事大,无常迅速。

师曰:何不体取无生,了无速乎?

曰:体即无生,了本无速。

师曰:如是如是!

玄觉方具威仪礼拜。须臾告辞。

师曰:返太速乎?

曰:本自非动,岂有速耶?

师曰:谁知非动?

曰:仁者自生分别。

师曰:汝甚得无生之意。

曰:无生岂有意耶?

师曰:无意谁当分别?

曰:分别亦非意。

师曰:善哉!少留一宿。时谓一宿觉,后著《证道歌》盛行于世。谥曰无相大师。时称为真觉焉。

禅者智隍,初参五祖,自谓已得正受。庵居长坐,积二十年。师弟子玄策,游方至河朔,闻隍之名,造庵问云:汝在此作什么?

隍曰:入定。

策云:汝云入定,为有心入耶?无心入耶?若无心入者,一切无情草木瓦石,应合得定。若有心入者,一切有情含识之流,亦应得定。

隍曰:我正入定时,不见有有无之心。

策云:不见有有无之心,即是常定。何有出入?若有出入,即非大定。隍无对。良久,问曰:师嗣谁耶?

策云:我师曹溪六祖。

隍云:六祖以何为禅定?

策云:我师所说,妙湛圆寂,体用如如,五阴本空,六尘非有,不出不入,不定不乱。禅性无住,离住禅寂。禅性无生,离生禅想。心如虚空,亦无虚空之量。

隍闻是说,径来谒师。

师问云:仁者何来?

隍具述前缘。

师云:诚如所言,汝但心如虚空,不著空见,应用无碍,动静无心,凡圣情忘,能所具泯,性相如如,无不定时也。

隍于是大悟,二十年所得心,都无影响。其夜河北士庶闻空中有声云:隍禅师今日得道。隍后礼辞,复归河北,开化四众。

有一童子,名神会,襄阳高氏子,年十三,自玉泉来参礼。

师曰:知识远来艰辛,还将得本来否?若有本则合识主,试说看。

会曰:以无住为本,见即是主。

师曰:这沙弥争合取次语。

会乃问曰:和尚坐禅,还见不见?

师以柱杖打三下,云:吾打汝是痛不痛?对曰:亦痛亦不痛。

师曰:吾亦见亦不见。

神会问:如何是亦见亦不见?

师云:吾之所见,常见自心过愆,不见他人是非好恶,是以亦见亦不见。汝言亦痛亦不痛如何?汝若不痛,同其木石;若痛,则同凡夫,即起恚恨。汝向前见不见是二边;痛不痛是生灭。汝自性且不见,敢尔弄人?

神会礼拜悔谢。

师又曰:汝若心迷不见,问善知识觅路;汝若心悟,即自见性,依法修行。汝自迷不见自心,却来问吾见与不见。吾见自知,岂代汝迷?汝若自见,亦不代吾迷。何不自知自见,乃问吾见与不见?

神会再礼百余拜,求谢过愆。服勤给侍,不离左右。

一日,师告众曰:吾有一物,无头无尾,无名无字,无背无面,诸人还识否?

神会出曰:是诸佛之本源,神会之佛性。

师曰:向汝道无名无字,汝便唤作本源佛性。汝向去有把茆盖头,也只成个知解宗徒。

祖师灭后,会入京洛,大弘曹溪顿教。著显宗记,盛行于世,是谓荷泽禅师。

一僧问师曰:黄梅意旨,甚么人得?

师云:会佛法人得。

僧云:和尚还得否?

师云:我不会佛法。

师一日欲濯所授之衣,而无美泉。因至寺后五里许,见山林郁茂,瑞气盘旋。师振锡卓地,泉应手而出,积以为池。乃跪膝浣衣石上。忽有一僧来礼拜,云方辩,是西蜀人。昨于南天竺国,见达摩大师,嘱方辩速往唐土。吾传大迦叶正法眼藏,及僧伽梨,见传六代,于韶州曹溪,汝去瞻礼。方辩远来,愿见我师传来衣钵。

师乃出示。次问上人攻何事业?曰:善塑。师正色曰:汝试塑看。辩罔措。过数日,塑就真相,可高七寸,曲尽其妙。师笑曰:汝只解塑性,不解佛性。师舒手摩方辩顶,曰:永为人天福田。师仍以衣酬之。辩取衣分为三:一披塑像,一自留,一用棕裹瘗地中。誓曰:后得此衣,乃吾出世,住持于此,重建殿宇。宋嘉佑八年,有僧惟先,修殿掘地,得衣如新。像在高泉寺,祈祷辄应。

有僧举卧轮禅师偈云:
卧轮有伎俩,能断百思想。
对境心不起,菩提日日长。

师闻之,曰:此偈未明心地。若依而行之,是加系缚。因示一偈曰:
惠能没伎俩,不断百思想。
对境心数起,菩提作么长。



相关帖子:   《六祖坛经—机缘品第七》原文及译文


道友提问请在“道音在梁 修炼答疑”版中发帖



一、xdg20061212 的问题:

请老师讲答
道性的无与现实的有

    近几月有一感受,请厚音老师鉴之,也许能对大家有所增益。。
    近几月来,不知什么时候呢,产生了一种感觉:我感觉一个球形样的虚空存在,一个球形样的虚空的外面还是虚空 (就像在太空中看地球一样,地球外面是虚空),我们个体的人,就像只有一张面具,只露出眼睛、鼻子、嘴巴几个孔,镶嵌在这个球形的虚空的表面。这是感觉到的一种场景。
    我与外界的感觉:外面只是个虚空,空旷无边的感觉。
    但现实中呢,山还是山,水还是水,人还是这样的人:
    我们一出生后,父母给了我们的身体,慢慢的就有了我们的心,就有我们的思想,就有我们的名利,就有我们的七情六欲,也就有了是非,也就有这个不知存在了多少年的人间恩怨!也就有了这个已经存在,而且还将继续一直存在下去的修真之路!
    这个是现实的“有”。
    道性虚无,却蕴含万有。我们出生时,一切本俱,一切自足,可以说是道性俱足,佛性圆满。
就像佛学所说“人人都有佛性,人人都可成佛,众生平等,处圣不增,处凡不减”,这就是我们的本源,也是我们的生存背景。
    这个就是道性的“无”。
    道性的“无”能生万有,能生万法,现实的“有”能蒙蔽本心,障道性。
    厚音老师,请您再讲讲:道性的无与现实的有之间的辩证关系,以及怎样不让现实的有蒙蔽了我们的本心、道性?


二、修道人的问题:

感悟否?请师指教!
   近半年来,在修炼中但有所悟,修行者即为修心,心空则万物现但不住心,话语越来越少,行事越来越不拘规范,但随心如行云流水,开始还沾沾自喜,以为自己很了不得,然最近几天豁然感悟非我之功,乃众生之力,众生中但有开悟者我即会对道有所感悟,而众生实无众生,乃道之显现而已,还有很多无法口述,唯意而已,能请师开示否?


三、qeugm的问题:

求教一个困扰十余年的问题!

     我小时候因为成天看书,不与外界交流,以至于活在了自己的世界!因为我执而自成一界!
      整个人所有的心神与注意力全集中在了思索中!无论做什么事,都是身体在自主的控制,而思维与注意力一点也不参与身体的活动,所以日常无时无刻都处于一种整个人游离的状态……
      父母曾经请教过那种请神的人算命,说我是心没有开!
      年龄大了,我急切的想要摆脱这种状态!现在一直都是父母在养我!我也一直想去工作,为父母减轻负担!可是无论做什么,人都不由自主的忘记自我!
      在我的世界,身体和这个世界是虚幻的!在现实中生活,就像是活在梦中!虽然知道发生了什么事,但控制不了自己的身体!活在这个世界,但总不觉得自己存在!走在大街上,从A点去B点,到了B点,我知道自己是从A点来的,却不知道是从哪条路走的!一路上整个人的注意力全在大脑的思绪里!
       曾经有两次在睡梦中,达到过那种完全控制自己身体的状态,但醒来依旧!
       十余年来真的很苦恼!
       所以想求教一下众道友,有什么方法可以走出这种困境么?
       我知道自己是太过执着了,可就是放不下……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云雾草庄

GMT+8, 2025-4-30 07:23 , Processed in 0.022969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