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4007|回复: 0

[第四十五章]大智若愚——清静为天下正——心清静身清净益于生命

[复制链接]
小潘 发表于 2008-8-4 08:01:1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躁胜寒,静胜热,清静为天下正。

文字不是很多,但是它的排比句很多。首先就有两对句子我们应该把它作为重点,第一是大成,第二是大盈。“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

接下来是三个排比句:大直、大巧、大辩。前面的章节里面就有很多涉及到大的地方。

“大成若缺”,对道性的修炼,达到大成以后,如果要是他圆满了,你看起来他永远都不是圆满的,或者是他自己的感觉不会是圆满的。“其用不弊”,意思就是它不会有缺损,或者是不会有问题。

“大盈若冲”,真正盈满的东西,它是虚无的,所以你看不见。“其用不穷”,那就是前面提到的一个句子,有以为利,无以为用。这个“用”,它肯定是因为虚无,才能够达到无穷的境地。如果要是有限的话,它肯定达不到无穷的境地了,所以说“大盈若冲”,“冲”就是虚无的意思。

真正的能够容纳的本体,像大海一样,它是虚无的,你根本就搞不清它到底有多深,即使你知道它有多深,你也不知道它的面貌如何,所以说“其用不穷”。就像我们人类现在对大海的研究一样,根本就没办法猜测、研究到很具体的那一面。实际上人类对大海的研究,可以这样说,还只是沧海一粟,远远的还没有了解到它的真实意义。如果研究到真实意义的话,我想去年印度洋的大海啸,就不会死那么多人,对大海实际上人类还是不了解的。

人类忙什么东西去了呢?忙名、忙利、忙赚钱去了。忙着发展经济,然后发展消费,然后发展自己的欲望,发展所谓的人类的事业。但实际上这个事业和这个“大成”有什么关系呢?

我们这个地方所说的“大成”,人类发展的“大成”,到底放在什么地方呢?放在了解不足的地方。就是人类对自然也好,对社会也好,人类对自身的状态也好,实际上他了解得非常少。但是表现呢?他又好像自己的理论很充足,什么东西振振有词的都能够找到依据。实际上这种依据到底足不足以为据呀?你比方说像医学上的依据,很多东西对健康的指导,比如营养品、理疗、运动疗法,以及包括我们现在诊断的一些手段,过去像X光,现在的CT,也就是所说的核磁共振,诊断手段越来越强,到底是“成”还是没有“成”?实际上这个里面肯定有缺欠的一面,有缺欠的一面肯定就要发展了。但是,人的心态是不是有这方面缺欠的基础呢?就是观念里面是不是保存有这个缺欠?实际上人类的观念里面他没有这种缺欠。因为人类以为他自己的手段就很先进了。忽略了缺的这一面,所以说真正的“大成”,它就来得比较慢,而且来得比较有问题,有问题那就是有弊端了。所以说其用不弊的话,那你就要保存缺有的这一面,就是实际上缺损或缺点的那一面,你在思想上要建立基础,在思想上、在人们的观念中,要建立基础。

这是我们从现代医学的角度去看待这个问题,就像大家今天谈到那个“谁在带我飞行”一样。我在网上查了一下,反正把他搞到机器里面测量了一下,说他的大脑没什么问题,像这样的人不可能产生梦游,即使有梦游,他也可能是正常的一种思维。科学家这就矛盾了。你对它的机制并不了解,但是为什么要盲目地去下结论呢?非要盲目的从他幻想的角度去下结论?这是人类不足的地方。他凭既有的手段,他想了解那些大成的状态,你说他怎么可能呢?所以说大家在观念上,以后一定要注意这方面的矛盾。就是我们自身修炼要想达到大成,首先我们的观念一定不要成为大成的一种障碍物,当你还没有了解它的时候,一定不要否定它,一定不要产生将信将疑的感觉,也不要产生那种不信的感觉。你说你不信,你就不好办了,因为你对自然界的状态不是全面的去看待,知之甚微,人类对自身都知之甚微,更不要说其他一些事件的知之甚微了。研究了几十年、几百年、甚至上千年过去了,一直是一种手段。

“大成”就是对人自身认识的一种大成,或者说是其它方面的一种大成。你若想达到大成,那么只有一种状态是最可靠的,那就是“若缺”的状态。要知道世界的认识的无穷性,它永远给你留下了一个非常虚有的空间,因为虚有空间的发展你是想不到的。你为什么要把你的思想固定在你既有的手段上呢?你既有的手段也只是你当时、当地的那种状态产生的结果,不是它永久的面貌。就象我刚才谈到的从X光一直过渡到现在的核磁共振一样,现在的技术手段由过去的伤害性达到现在的伤害非常低的选择,是不是就达到极点了呢?实际上远远没有达到极点。比方说特异功能,看人家一眼,就知道人家骨头是怎么组成的,就是他心里想什么你都知道。人的特异性是从他人的全貌去观测的,而不是从局部。这就和西方的文化啦、现在讨论的对象啦,截然相反。

“大成”实际上是指思想上的一种状态,一定要注意。因为在现有的状态中,你很可能就以为你有很高的境界了,或者有功夫了,或者有法术了,或者有技术了,或者有手段了,你以为你能控制什么事物了,错了,你最后一定会失败的。那么应该是怎样一种方法呢?就是要保持一种“若缺”的状态,你不要满足于你一时之得,一已之得。

“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当然这是一个大境界了,就是说你最大的容纳是虚无的,只有虚无才能容纳无穷的未来。我们的心境最后放到这种虚无的状态中去,虚无状态就是后面所说的“冲虚清静”,这个词在这一章节里面反映的比较明确了。冲虚嘛,大盈若冲嘛,“冲”肯定就是虚的意思了。冲虚后面就是清静以为天下正,所以冲虚清静是我们唯一能坚持的一种正确的修炼方法。

接下来它用三个“大”来说明这个现有存在的定义。

“大直若屈”,就象我前面讲的那个意思一样,宇宙都是这样的,你别以为它两点之间的连线无限延长,都是直的?是不是直的。它为什么会弯曲呢?就是在你的眼里,它是直的,比方说光线是直的,后来发现光线也会弯曲。这个问题是怎么发现的呢?就是因为我们有了相对论以后,才发现的。发现理论上它是成立的,那么在实践上是不是能够证明呢?花了将近六十年,才从偶然的认识中发现。要观察远处恒星的位移和平常的位置是不是统一的,这个观察只有在什么样的状态下才能够观察得到呢?就是日食的时候,晚上你能够观察到或者测定到恒星在什么地方,但是白天你就看不到了。看不到恒星的时候怎么测定它的位置?这个没办法,只有等到日食出现。日食出现,恒星它白天这个时候又展现了,那么展现以后它的位置是不是变化了呢?科学家就从这个角度得出了一个结论:白天和晚上观察的这个东西它不在同一个的位置上。那就说明这个光线它已经被弯曲了。弯曲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是因为很多恒星的作用力使光线在经过恒星的时候,由于力场的原因,使光线受到弯曲。你看光线都能弯曲,那么这个空间它会不会弯曲呢?空间也会弯曲。因为有了反物质的原因,就是说无限的弯曲是来自于相反的事物的存在。无限的弯曲实际上是无限的反向运动。所以说“大直若屈”。

表现在空间物理上它是这样的,在表现在我们社会中实际上也是这样。真正的“直”是什么是意思?就是说你所谓的正直。如果说你单纯的用正直的心态去对待这个社会的话,你可能就有委曲的那种状态。这就是我昨天所提的一个问题,你有委屈的时候,需不需要为自己去辩护?我原话是这样说的:“最正直的修为,要用委曲的心情去持有它,成功者方能深藏不露。”当然后面这个定义它比较重要,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你认为自己很正直,但是你却得到了一种不公平的待遇,这就使你在老百姓面前没有那么多的名,那么多的利,没有那么高的荣誉给予你。但是这种状态是不是“若缺”的一种状态呢?我想也是一种若缺的状态,它也是一种委曲的状态,这种委屈并不是说它没有道理,这个道理就是说真正的正直,是因为有委曲它才能显现出来的。

如果说你所谓的正直,如果你老是在社会上有很顺利的结果,你这个正直到底纯不纯呢?(不纯)为什么不纯呢?这个解释肯定是正确的,就是说以文对文,文章它本身是这样写的,曲和直的相对性,这是肯定的。实际上还有另外一种解释,《第四十二章》说,“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就是因为虚性的这一面,它能够容纳阳性这一面的多重变化。往往过直的东西它只是偏向于事物的一个方面,你偏向于事物真实的一面,这个直肯定是真实的一面啦,但这个真实的一面是不是要被虚假的一面所影响呢?肯定要被影响。所以说人们在趋阳负阴的整个过程中,你越坚持这个阴的一面,你所得到的委曲可能就越重。物理上的这个道理,不仅仅要从文字上理解,在现实的物理意义上,实际上也是这样,因为它是物质效应造成的。并不是说,好象一个人的品德是因为他思想单纯的原因造成的,实际上还有其它的物质原因。

我们人的思想状态也是由于物质原因造成的,就是说我们的身体出生在哪一个月份,出生在哪一个地点,他的营养以及他的物质基础,他就直接缔结了这个人的思维状态。这个思维状态是什么意思呢?比方说时间,你生在什么时候,你属什么。为什么要这样说呢?因为文化已经传递给了中国人一种形象知识,属狗他就有属狗的那种表现形式,属羊他就有属羊的表现形式,属龙也有属龙的表现形式。那么龙、羊、狗这些栩栩如生的生物,在人们的观念中间,它不仅是动物的形态问题,还有另外一种观念,那就是社会性的存在观念,就是你在思维中到底是怎么认识这些动物的。

我记得有一次带着孩子们到动物园去,那是下午四点钟的时候,老虎每天下午四点钟就要叫,一叫,当时好象是亮亮,当时已经六七岁了,问题就在这个地方,她属狗的,那个老虎一叫,当时她就趴到我怀里,把耳朵蒙得紧紧的,她还没见到老虎,但是一听老虎叫,她就知道那是老虎。我说你怎么了?她说我怕。我后来把她带到老虎那个地方去,她也无所谓了,她没说怕,偏偏叫的时候她知道怕,那个声音的确有威慑力。所以说有很多形象性的东西在人们的思想中它说不清楚,那么我们就要从抽象的角度去看这个问题。凡事这样说,就象我平常给大家下的一个定义一样,就是你要人我一体,人与社会一体,人与自然一体,这个统一的这一面。统一的这一面,你一定找清楚你自己的位置,因为毕竟每个人不可能把每一个时节都占到,所以《绿野仙踪》里面就说,冷如冰收了三个徒弟,这三个徒弟实际上就是在人世间作祟的三个妖魔,这三个妖魔为什么成为妖魔?就是因为他们出生的月份、年份都是最阴性的,四柱吧,基本上都处在最阴性的位置。所以说最后,这四个人没有办法,因为位置的原因造成了他们的心性偏于阴性。

所以,我们在看世界上的万事万物的时候,也是这样。有很多人他有魔念,他有恶念,但这并不是因为他个人单纯的思想造成的,而是因为在他降生的那个时候,万事万物你不可能让它都生在同一个好的时候。都向往好,那么坏的时候谁占呢?还是有人去占有坏的时空。坏的时空和好的时空只有对比,才能使人们认识到坏的一面将来应该得到改进。那么,这个直和曲的问题就顺理成章的能够理解了。所以说当你有曲的时候,这个直,正是因为有曲,它才能够得到;如果单纯的只有直,而没有曲,那么这个直就值得怀疑了。

我们在理解人时,也是这样,当你有了这种“大直若曲”的思维,你对人的理解就显得非常深刻了。你就不会从主观上去怀疑人家,或者去嫉妒人家,或者去阻止人家,或者有意识地去影响人家。根本不会产生这些不必要的,有为的行为意识。这也就是下面这句话:“大巧若拙”,就是真正的巧,它就象笨拙一样。笨拙是什么意思,就是说你别看他没有做为,他的作为往往是最合理的。这个合理,在平常人的行为中,很难找到这样的例子。因为大部分人的思想观念、整个社会的形态,都趋向于技术性,或者知识性,这样慢慢的发展,就淘汰了那些纯朴的东西,纯朴的东西没有了以后,你就看不到它真实的那一面了。所以说一般拙的那一面,相反的被人们回避了,而巧的那一面,就显得太过头。如果这个人很笨拙的话,相反地他不受人欢迎,这种方式更加遭到人家的排斥。所以说在我们的修炼中,这一点往往是比较难以掌握的。这是因为在心理上首先他就有个疙瘩,不愿意接受这种拙的想法。谁都愿意体现出自己机巧的那一面来。总觉得自己还是可以的,自己比别人强,自己比别人有能耐。这种想法,这种做法,实际上都是因为他没有包容两者之间,就是“巧”和“拙”之间,它本身就是一个道性的体现。

所以,“大成”为什么要放在前面说呢?“大成”实际上是说的道性修炼的大成。大成就是你要知道“巧”和“拙”之间的这种辩证关系,你肯定要显出拙的一面来,才符合于道。你显出巧的一面来,那是人人都追求的一面,你显了又怎么样呢?你显了只能证明自己是一个再普通不过的人而已。你即使不是一个普通人,你认为自己有很大的本领的时候,你也是一个木偶。为什么呢?你是被别人操纵的。这到底是由什么造成的?这就是我们潜在的运动和表面的运动之间,没有被人们全面地去看。

表面的运动,就是我们所存在的运动,好像有钱有势,就像李铁军讲到他梦境中的同学一样,有钱有势,人也很发达,是不是就“成”了呢?这个问题,实际上在我们的心理就要知道,修道的乐趣和不修道的乐趣,是有很多区别的,无非就是一个取用,一个取利的原因。

用和利,作为老百姓来说,他肯定要取利,你不能说取利不对,你也不能说取用很实际,你这个用要会用。就像那个故事里面说的一样,那两个姓高的,无论是神仙也好,外星人也好,带着农民飞了这么多地方,为什么带着他飞?无非就是给他一个信息,或者要他去留给世人一个昭示,那么留下来的东西,其中有一些细节,就像刚才曾强说的,他身上放着七块八毛钱,他拿出来一看正好是七块八毛钱。那说明什么呢?说明他口袋里根本就没有钱,你要多少的时候他就出多少,你不要他就没有。他实际上就是这样一种境界,那么他需不需要利呢?他不需要利。他需不需要积累利呢?他更不需要去积累。他只是需要交换,他只是需要一种大盈的那种状态。

所谓“大盈”,就是大大的容纳。最大的容纳就是虚无的这一面。真正的你形神都进入到虚无的这一面,你说你什么东西不有啊!你什么东西没有呢?在这个问题上,当年我就想,师父跟厚金老师说“祝先生发财”。我就想财的反面到底是什么东西?财的反面肯定还有个东西,那么到底是什么东西呢?人们的思想在这个时候,就很难在取舍方面选择一个比较恰当的东西,树立为自己的精神追求。你的表现决定了你的选择是巧还是拙的问题。如果选择拙的这一面,我倒觉得这个人修道有了比较好的品质。如果选择巧的这一面,那么选出来的这一面,我就觉得他这个品质可能就不纯了。因为他的想法偏向于老百姓的那一面,浊气比较重,他就不纯。

“大辩若讷”。真正的讲解,或者是辩护,它实际上是没有的。他敢于言辞,他显得很笨拙,他根本就没有把这个事情说得很清楚,也就是说他说得很抽象。这就是我平常所说的“你人很抽象”的时候,往往问题好像没有说清楚,但是最后人们还是要进入到你说的这个状态中间去。你说的内容最后还是会被人们实践。这个就是说,语言尽管迟钝,好像没被人们理解,好象没被人们接受,最后还是要被人们所实践,我原来是怎么说的这句话呢?尽管形体上没有发挥出长处来,其潜在的神却更有机会和能量让人知晓大道。这就是“阴传阴会”的长久之原因。我这个地方所说的这些概念,就是说你在表面上你没有用言辞去辨明你自己的心态,但是你的神却能够去作用于人道,然后显出一种作用于现代社会的状态来,这个作用往往显示出一种无为来。这个无为就是人家看不到你的作为,看不到你到底是怎么和社会打交道的。这样呢,就比较合理些,我说的比较合理是符合道理。“大辨若讷”,语言迟钝,显现出真正的道理不能言明的一面。就是胸中藏有天理UU1001词语替换,无事不能辩之大白的修真人,其言谈也好像是不会说话的小孩儿一样。有很多话在修真人的眼里、口里,可能不一样。我今天在田里说到这个事的时候,也是这样说的,有很多话它超出了你的想像,你根本就没办法想他到底是怎么在想的,为什么要这样说?因为我们自己抱着自己的思想,然后再去看师父,这个时候有很多事情就看不清楚了。那么,下面的话也是对比而言的。

燥和寒,静和热,他是为了什么而说的呢?他是为了清静而说的。人一躁动,你的寒冷就消失了。你一清静呢,再热的情况,心静自来凉。在这种情况下你热也好、寒也好,我都不怕。因为我们知道了事物相反的那一面,它能够相互克制,相互平衡。

所以说“清静以为天下正”。就是说你清静了,你的身体才能够平衡。不清静,你每天去坚持晨练也好,每天去坚持理疗也好,每天去坚持营养疗法也好,每天去坚持食物疗法也好,每天去坚持看医生也好,是不是能保持身体健康?我们都想健康,我也很关心老百姓的健康,实际上我知不知道健康的源头在什么地方呢?现在我肯定是知道了健康的源头在什么地方。但是我能不能一个人去改变所有的问题呀?我甚至连自己的健康都难以全面地去解决它。这是因为在我的思想中还有很多破坏身体平衡和健康的地方。还很难以清静,这个清静不彻底,不彻底,就是说还要修,修到“大成若缺”的状态,修到“若冲”的状态,修到“若屈”的状态,修到“若拙”的状态,修到“若讷”的状态。我想要修到这种状态那是非常难的。并不是说我在这个地方讲好像我就懂了这一切,然后就能够做到一样。

但是,是这样说,它是有程度的不同的。每一个人的修练都有程度的不同。我们还是奉行师父的说法:“师不为师,众人为师,万物为师。”就是相互之间有借鉴。那天我在讲课的时候就说:“闫工啊,我要代表大家感谢你啊,你老作反面教材。”所谓的反面教材是什么意思呢?就是有个对比物,有个参照物。就是大家的思想好像在顺着动,顺动里面有没有反向的思维呀?他也有。逆动里面有没有正向的协作思维呢?肯定也有。我这两句话希望大家能够听明白一点:都有。都有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你逆动也好,顺动也好,对这个事物都有发展促进作用。对草庄的发展,无论是精神上的发展还是物质上的发展,都有促进作用。这个作用它不是用我们的语言所能够界定的,所以说“大盈若冲”,就是它表现在虚无的这一面,它容纳了阴阳两个方面的前进。只有阴阳两个方面的前进才能够做到水涨船高,能够共同地进步。所以大家以后在草庄修练的时候,或者是回去修练的时候,一定要保持一种状态,那就是心胸一定要宽广一点。宽广就是要克服自己狭隘的那一面。

你看,师父老是用“大”来形容这个问题:大成、大盈、大直、大巧、大辩,还有大器、大音,总的说来他大的地方太多了,我们简直就有点数不过来。为什么他用“大”呢?那就是说你心胸不大,你根本就没办法容纳。你说你带着一个很小的心眼,你说要去容纳这个世界上这么大的一种存在,然后容纳这么复杂的一种变化,你怎么容纳呢?你肯定容纳不了。所以说他就教给我们一种方法,这种方法,那就是为了简便一个人,无论是思想也好,身体也好,一个最好的方法那就是你清不清静。你静不下来,你老在想这个人怎么怎么跟我过不去?这个人怎么这么多问题?完了,首先你思想上你一开岔,你的能量就跑了,然后你说你要身体健康你就做不到。为什么呢?因为你大部分精力,特别是精神力量都用来去考虑人家的事去了,你自己的事你不考虑,比方说脑力劳动的人比体力劳动的人都要瘦得多,这是什么道理呢?这说明脑力劳动,动心比动力要损耗得多,那你这个心动错了,损耗就更大。你为什么要往错的方向动呢?所以说奉劝大家不要往那个错的方向去动,当然我指的这个错,就是它不利于你自己的进步,不利于你自己的进化,不利于你自己的进取,这三个不利。你又想让马儿跑,又想让马儿不吃草,那怎么行呢?那就是你要想好,你就得舍去一些东西,这些东西就是,你要舍去那些乱动的思维,它本身就是一个负担,你为什么还要把它背着呢?成天去想呢?没有必要去想。

有很多人在宗教意识上很坚持自己的观念,在社会意识上他很坚持斗争哲学,象这种思想,我建议大家就慢慢的把它认识过来,然后慢慢从道性里面去包容它,时间长了以后,你就能够知道,厚音老师的确还是讲了一点非常实际的问题。这个问题实际上是“与内无争,与外无争”,你方能够“清静为本”。你如果说与外无争,我什么东西都让给人家,什么东西都不争了,算是有进步了吧?不行,为什么不行呢?因为你有内外两个方面,如果说你跟外面的环境你没有争,但是你内在呢?你是靠一种压抑你不去争的,这种情况行不行呢?不行,它不满足于修道。所以说你“内外无争”,你才是真清静。这句话,希望大家记下来。

“内外无争”,我想这个意思非常清楚。为什么说“内外无争,方清静”呢?就是你内在的这一面和外在一面实际上是你整个的和谐。如果说你外面清静了,你内在不清静,结果你实际上在跟自己做斗争,实际上你心里还埋藏着一些东西,这个东西它终究有一天还是会暴露的,是靠压抑来的,这就是师父所说的你“自矜”,你过于矜持的要求自己,这也是不符合修道精神的。所以说你还是要放松、放松、放松,最后放松到非常清静的状态,因为你能够容纳,你才能够清静,你不能容纳你怎么清静呢?所以容纳是内外无争的一个基础,你的心胸一定要宽广。你要知道世间的事物呢,它实际上是由整体性和同一性造成的,这个造成,有很多方面都是一种机缘的凑巧,这种凑巧有两种机缘,一种机缘是有缘之缘,一种是无缘之缘。这两种缘你只能看到有缘之缘,你说我和这些人都合到一块儿了,无缘之缘呢?有很多信息在作用于这个地方,你知不知道呢?你看不到,看不到你就不知道这个无缘之缘是怎么在运动的。只有容纳的心态,才能知道这种无缘之缘的存在,最后你才能够知道什么叫正确的修炼:清静以为天下正嘛。

《第四十五章》基本上讲的东西讲并不是很多,但是讲的内容也是从修炼的角度讲得多一点。从老百姓的角度上来说,《第四十五章》是不大容易被接受的。唯一能够接受的一面就是后面的“燥胜寒,静胜热”,这两句话比较容易接受。而“清静”就很难以接受了,那么大成若缺、大盈若冲、大直若曲、大巧若拙、大辩若讷,他就更加难以接受。为什么呢?因为它所说的这些“大”,在老百姓的眼里,始终都有个界定,就是这个人他大在什么地方?总认为它表现在这个人的身体上,或者具体的作为上。实际上人活在这个世界上,他的观念是随着他能量的增长来作用于这个社会的,他能量越大的时候,实际是因为他的观念越和谐他的能量才越大,这就是前面所说的“容、工、全、天、道”这个道理的由来,你容乃工,工乃全,全乃天、天乃道,因为你越能够容,你就越容易接近于这个道性。

古人就说:“有容乃大”。我想这个道理尽管很容易说,很容易理解,但是说到修炼上,就很难以让人理解了,因为人的观念里面总觉得,人不作用于物体,他肯定就难以改变这个物体,一般都是这样想的,总觉得不作用于一个人,他也很难改变这个人,是不是这样呢?不是这样的。人,他就是不作用于这个物体,他只要想到这个物体,他就能够改变这个物体。那么随着他的想,是不是能够容的问题也就联系在一块儿了。如果他不能容这个问题,他想这个问题,只能说他和这个问题有斗争,有斗争它怎么能叫容呢?所以说,容,它就是没有斗争,真正能够容纳你自己。这种斗争,也就是最理想的和谐,就是说你起码自己和自己和谐了,然后你能够容进你自己环境中所有的缘份的话,你这个功能够帮助你获得一些意想不到的信息。

最起码来说,你可以利用你这个小环境里面的业力,当然这个词不容易被大家所理解,实际上这个业力到底是什么东西呢?就是你小环境的业力到底是好事还是坏事?大家能不能回答这个问题?(好事)我们先从表面的字意上去解释这个业力。当然我没有看过佛经,对佛理也没有研究过,不知道佛经上所说的业力到底是怎么个力量。但是我可以理解成为这样一种力量,就是你的作为造成的结果,那就有一种力场,你的运动的行为造成的结果就有一种力场,这个力场肯定要影响到你的运动的趋势,这个就叫力。比方说地球对我们作用的力我们感不感觉得到?实际上感觉到了,但是我们不能确定它为地球的引力,比方说我们老了的时候就感觉腿抬起来比较困难了,但是这个变化是慢慢的进行的,小的时候根本就没有注意到地球的引力,到后来,你年纪越来越大了,这个力量越来越明显了,自己的步履越来越蹒跚了,哦,这就是业力呀。这就是一辈子积累的结果。当然我这是比较形象的说法,实际上他指的这个力,肯定是一种隐态的力。就是你自己的作为你并不知道你积累在什么地方了。这个地方无形,它就有一种力量在影响你。

这个影响到底是消极的还是积极的呢?它实际上在老百姓的眼里永远都是消极的。为什么呢?它只会给老百姓带来一些坏处。为什么只会带来一些坏处呢?就是因为老百姓盯住的是阳性物质的发展和状态的发展。你比方说生老病死,这是发展的必然结果。这个结果它实际上就是由业力造成的。那么这个结果到底是坏处还是好处呢?在老百姓眼里,它肯定是坏处,但实际上在修练人看来,生老病死对人来说,它是一种积累。就是有很多信息被人们捕捉到以后,成了一种促进修练的积极因素。所以要想利用这个业力的好和坏,那么人无非就是要站在这个事物的反面,你不去追求那些有以为用的那一面,不去追求那些名利呀、荣誉呀,给自己带来精神负担的那些东西,而是从经验的角度去积累你所有的缘分,你去感化你所有的缘分,你不但是在这个业力中没有负担,你相反的叫做借力打力,你相反的越打,力量越大。当然我说的这个打,并不是对抗的意思,而是借这个力量的反弹,最后使你自己越来越强大。

为什么会越来越强大呢?因为你把其中的因果关系看得非常清楚,把你所有的缘分处理得非常的恰当。我说的恰当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容,就是刚才所说的你能够容纳这个缘分,你能够包容他们,最后能用自己微薄的力量不断地去积累这个转化的力量。最后你这个力量就越来越大了。就像我昨天说的那个意思一样,你在做着别人不愿意做的事,你在想着人家想不通的问题,你快不快乐?你快乐了,而且你永远的快乐的话,你就永远的在借这个力上升。这就是业力给我们修练的人带来的一些好处。

当然这个境界一定要随着老子的思维去运动,你这个结果才能够到来。如果你不随着他运动呢?这个结果会不会到来呢?你只能是说去恐惧你的生老病死吧,没有什么好的快乐会带给你。

所以说这一章,尽管文字很简单,但是给我们的启示我觉得还是很大的。

第四十五章讲了一些什么问题呢?

1 大善,不见于凡眼。

2 正果,修炼者自明。

3 抱残守缺,长久无虑。

4 阳缺阴盈,天经地义。

简单的说一下这四句话的含义。

“大善,不见于凡眼。”就是大的善,真正的善的行为,老百姓看不到的,因为他根本就没有作为,他不在你眼前去作为。他做的事呢,你也明白不了,你也看不到。你说你怎么能够看到大善呢?所谓的大善,肯定是不见之善,你见到的这些善,都是相对的,再怎么大,你再怎么作为,都是有限的。你就是世界首富比尔盖茨,他一年拿出几十亿去作好事,那应该算是大善吧?不知道各位享受到他这个善没有?这个是很现实的吧?几十亿,每个人都能摊上一美元,但是我们享受到他这个善没有呢?我们享受不到,因为他是有为的。他的钱出去以后,只是被人家那些有形的那些东西瓜分去了。最后不能够达到“普”的这种范畴。这就是后面章节里面所说的“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普”是很难以理解的。这就是我说的大善,不见于凡眼。

“正果,修炼者自明”。实际上修正果的人,他心里的确很明白。他的确一看老子的思想就知道正果是怎么来的。正果它首先不是去求全,而是求缺。这是下一节的说法,“抱残守缺”,这是古人总结出的一句比较好的成语。

“长久无虑”,你根本就不用去思考,你只是守住缺就行了。不要去思考你积累了什么,成功了什么,你修了多少年,有没有好结果,你不用去考虑这个问题。这就是修道人真正的境界,你不要以为那个东西没有。这是第四句话给大家的一种结论。

“阳缺阴盈,天经地义”。老天爷就是这样规定的,就像我十年以前跟我的同学讲这个问题一样,他们都不信气功,我说你们不信气功,好,我们二十年后再会。我说的是什么意思呢?我们二十年后再坐到一块儿的时候呢,估计那个时候情况就不一样了,现在十年已经过去了,刚才我还跟小李在说这个问题,我们很要好的三个同学,本来是三家村的,结果现在变成两家村了,有一个四十多岁就已经见马克思去了。这还没有过十年,那么再过十年,情况就更不一样了。所以说你“抱残守缺”,你要缺在什么地方呢?要缺在阳性的一面,你不要觉得阳性的一面你吃了很多亏,抱了很多屈,老天爷好像没有回报你一样,你不要想这些问题。因为你阳缺,阴的一面,老天爷肯定要补给你。这个补给你,尽管你看不到,但是你要知道它的存在,这是天经地义的。

当然我有些话也不能在这个地方过头的说,过头的说就好像是对老天爷嘲笑一样,我说这个话的意思大家要明白,就是有很多话它不能说到头。说到头了以后就没意思,天机它不可能尽泻,什么东西都要适可而止。说话也说这样,要适度,要知止,“知止不殆”嘛。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云雾草庄

GMT+8, 2025-4-28 03:51 , Processed in 0.017099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