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3466|回复: 0

[第四十八章] 天下的统一性在微观——玄之又玄与超弦——理解无为就能理解玄德

[复制链接]
xuande99 发表于 2008-9-1 08:50:4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这句话不是很长,但是至关重要。关于学与损之间,我们自己取舍,直接关系到我们修炼的性质。我昨天提的问题,就是学和不学,这个好处和没有好处,你怎样去取舍的?大家能不能谈谈自己的看法?就是我们修炼到底是学还是不学?取舍不定?

变化了就是损,这是一个角度,这个说法有很高的角度。

从实际上的角度,你讲的这个过程呢,从实际上的角度是比较清楚的,就是说,说明一个人的接收,他分两类,一类是主观上的,一类是客观上的。客观上实际上就是人的神,无论你是听,还是没有听,你的耳膜无论是有没有振动反应,有反应它也在听,没反应它也实际上在听。你比方,睡着了,到底人在听没在听?实际上他也在听,因为这个物质它在运动。它必定还有阴阳两个方面的进行交换,所以说一般学呢,是这样的道理,就和我们前面讲的是第四十七章,它是相呼应的。我们正好把四十七章和四十八章一起讲了,它肯定起码就是说眼前的说法你要和前面的联系起来。

作为圣人来说,他肯定是不提倡学,因为他提到为道和为学这两类趋势,他所说的不学是因为什么,是因为他有一种大境界,我们所提倡的学是因为我们处在小境界上,就是我们处在有形的这一面。有形的这一面你是怎么样去积累呢?按我个人的经验,就是你积累你自己创造性的那一面,你不要积累智识的那一面,就是你以为你已经认识了这个问题,实际上你没有认识。因为这个过程在创造的这个角度你还没有圆满它。就是这个圆圈,你还没有画圆。我觉得象你所说的这个观点非常值得借鉴。就是变化也就是神,当你吸收的任何知识当你善于变通的时候,变化也相当于有变通的这种概念吧,当你善于变通的时候,实际上你就善于创造。有了创造,实际上你过去的那些东西就已经被溶化了,就溶化在你自我的这种感受中去了,而不是溶化在你自我的智识中间去了。智识是什么意思呢?就是你的大脑皮层上面有映刻了,就是这个东西它已经映刻在你的大脑皮层上面了。它到底是什么东西呢?它是一种对信号的阻碍,就是信阻。这在电学中叫阻力。阻力现象就是这个人想问题,一旦有主观意识的时候,当你反应人家新鲜问题的时候,比如说,在变化中,我在接受一个问题的时候,我肯定拿既有的东西去对应我的这个信号变化的这一面,你一对,你就适应不了。适应不了,那么你的创造能力就会下降。对不可能出现的问题,你肯定就会认为这个东西肯定是不可能,但实际上这个不可能它往往处在可能的角度。可能是绝对的,而不可能是相对的,就象我们解答数学题一样,现在在数学上,有几大问题,包括我们陈景润解决的什么皇冠上的明珠问题,实际上这都说明一个道理,不是没有解决问题的方法,而是说这种可能性他没有从别外角度上去认识它。

我们人发展自己的思维也是这样,如果你从道的角度去建立自己的系统意识的话,那么在创造的过程中,你的空间就无限了。如果说,你在有形的状态中不断的积累,不断把人家的知识都拿过来,积在你自己头脑中间,你并没有把它溶化进来,你积进来有什么好处?只有坏处,我前面讲的几章内容里面不是说的这个问题嘛,有很多超级天才,越是聪明的人,越超级的这种天才,自杀的趋势越重。是什么道理啊?不是一个两个,这是真实的。就是去年的时候,一个十五岁的少年,上海文科考试的第一名,他的卷面考试是全国第一名,结果后来他在天津自杀了。自杀了以后,人们不知道他的原因。实际上他那么小,就已经开始在写小说。就是他吸收了很多观念,他看了很多书,也很聪明。但是呢,能不能解决这个不自杀的问题呢?他不能解决,为什么不能解决?实际上我理解,就是潜在创造的冲动和人的表层意识之间的矛盾。潜在创造的冲动一冒出来,就被表层意识所限制。它很多既定的意识在里面积累着,你要翻动它,你翻动不了。这个冲动呢,它是一种非常大的能量,在我们修炼中间,有很多人入魔,他为什么入魔?实际上并不是他想差了,而是因为他物质积累过头,就是物质过头了,什么叫过头呢?比方说,你把天地间的信号吸进来,然后你在身体内部造化,然后你想把它转化成能够在阴阳两界运动的东西,它非得在阴阳两界进行交换,它才能够达到阴阳合一,这个东西它才平衡。我们从平衡上就能观察出这个问题,如果你不讲平衡,那你就只有一种结果,那你就是什么,那你就是死亡。就是你终止你自己的生命。终止,我们称之为终止,实际上这个生命它有没有必要去终止,它没有必要,为什么呢?因为实际上要是不过头,表层意识它不限制任何信息发展的话,问题就不会出现,它根本都不会出现。你就是任何冲动,它马上变为现实,那你不但是一个创造性非常强的人,而且这样说,也是一个无所不能的人。

我们再回过头来看看什么,那天讲的那个问题,世界著名的发明家爱迪生,爱迪生实际上在小的时候成绩并不好,根本都看不出来他是个天才的人物,为什么这样的人到后来成了发明家了?我想这个道理就是简单的不能再简单了,他没有在青少年的时候进行过多的积累,就是没有过多的表层意识。没有过多的表层意识,那么他那种潜在的积累、信号的传递,这两者之间的和谐,可以这样说达到了比较高的那种状态。这种高的状态是由于什么原因造成的呢?是由于他的神造成的。他的神安排一种什么样的状态呢,安排一种没有足够的干扰,然后有足够的创造力、创造冲动。有足够的创造冲动,这就是他的状态。我们对我们的孩子千万要注意这一点,听到没有,你不要过多的让他去掌握知识,你过多的让他去掌握知识,你让他的心神在青少年的时候就过于紧张,过于紧张是什么是意思?就是水涨船高,就是人的潜意识它本身是神,就是这个神,它还要依附在你现在这个形上,这个形上面的主观意识在生长的时候到底是优势还是劣势啊?实际上是劣势,而潜在的一面是什么呢?潜在的一面这个是优势,为什么潜在的一面发展是优,而主动的一面它是劣呢?就是因为你主观的一面你学的越多,那么你产生的那种封闭性的效应就越浓。因为实际上,我们刚才在理论上就说人与人的统一性和同一性,它没有时间性。可以这样说,因为没有时间性,所以说他是同一的,如果你是真正上升到高层的空间里面你就会发现,根本就没有时间了。没有时间了,人与人之间,你不要以为两千年以前那些人都死了。他没有死,你读他的书也好,看他的经典也好,实际上,你就在跟他同步运动。一同步运动,就是人与人之间的这种干扰,它就是恒定着了,就是你把那些东西很固化在自己的体系里面了,就像我们背《道德经》一样,你背的很死了,结果怎么?你把老子的糟粕吃进去了,而把他的精华都放弃了,为什么呢?因为你不知道这个统一性和同一性,它深深地存在于你的体系中。你到底是准不准备建立自己这个体系?实际上我们说起来叫建立,不叫建立,叫什么呢?叫恢复。当我们有了这个恢复的这个概念的时候,我们就会发现,原来我们实际上和圣人之间,并没有千万里的遥远,而只是什么,而只是一念之差。就是你根本都没有想到他和你之间的这种同一性可以通过你自已本身的生长过程中,潜在的发展,然后呢去激发这个恢复的速度。这个恢复如果要是主的方面,你去发展它了,这是师父自己说的,他说我的《道德经》五千言是糟粕,说了那么多话,实际上就是糟粕,为什么是糟粕呢?因为相对你个人的任何潜在的发展的时候,它肯定是糟粕,因为只有这种潜在的发展它才是统一的。他知道这个东西本身就在人的大脑中贮存着,本身在人的心神里面就有神的所有的存在,就是所有的能力,所有的智慧它都存在,你为什么要在这个时候去发展主观的一面?而忽视潜在的一面呢?

所以说小孩,如果在生长的时候,或者说我们自己在修炼中间要前进的时候,我建议大家只要培养一个方面,培养什么东西呢?培养你的灵感。灵感到底是什么东西啊?大家从自己的经验中间,能不能谈一谈对这个问题的看法,灵感到底是什么东西?如果说你不发展这个灵感,然后你说我学很多古人所说的话,明了这个理以后,我再去修炼。这个时候你的双脚已经被牢牢地拽到古人那个车轮上去了,你跑都跑不了。为什么跑不了呢?因为你一动念就是古人的说法,一动念就是古人给你模拟的那种现状。不是说我对丹经有什么相反的看法,因为我们当初在炼功的时候,你对着丹经一看呢,人家费死力,费了一辈的功夫,写了一本书,结果三天就过去了,三天过去了是什么意思?就是它有很多有为的方法,所积累下来的文字,他要花几十年,甚至要花一辈子的时间才能够积累下来。而这些东西,在他潜在运动比较优势的情况下,一会儿他就经过了。这就是说人的性质里面有优劣的一面,你一定要知道你要发挥优势的这一面,而对劣势的一面你一定要观察。

所以说作为师父来说,他也没有说你不学好啊?因为你本身要学,肯定是有益处的。但是为道,肯定是要损的,要损什么东西呢?我想无非就是损掉你主观上的一种干扰。它是劣势的这一面,然后你发展你潜在这一面的优势,那就是你虚无的这一面。损之又损,损了又要损。你想损之又损,它为什么要加上这样一句话呢?损了一遍了,你还要损。你损之又损,你不断的要损。就是说不断的要从潜在的一面去培养,然后主观的一面下降。这个下降靠什么东西呢?靠什么东西啊?靠什么东西来下降啊?就是你靠什么东西去损掉这个东西啊?实际上我刚才就说到这个问题的关键,你有没有创造性的冲动,你有没有创造性的冲动靠什么东西呀,就是靠你的灵感。你对那个东西的感觉你根本都没有超越常态,你能够叫灵感吗,就是你说你没有超越常态,你能够叫灵吗,灵感吗?你肯定谈不上灵感,既然谈不上灵感,你说你这个东西是创造性的冲动,别人拿过来一看,这是抄袭,这是某某人写的。这个很简单。

所谓的创造就是你要有自己的观点,要有自己的角度,要有自己的理解,然后要超越前人的那些说法,创立你自己独特的一种见解。这个见解呢?并不是勉强的那种拼凑,而是说你从系统上要知道,这个是要靠慢慢的灵感积累达到的。这个积累就是说,你在平常的过程中你要注意自己不要勉强的去接受别人的东西。然后呢,把别人东西用在自己的实践中,而不是用在你的大脑中。当然我这话说起来很轻飘,但实际上做起来是很困难的。我就是因为实际上从中学的时候,就在思考这个问题,老是想,想不通。很多人他脑筋很好,他背得很多东西,我想,这些人真是比我聪明,我怎么办呢?象我这个脑袋瓜子以后干什么东西啊?真是不好干,为什么呢?什么都不记得,花很大力气,背呀,背呀,哟,过不了几天就忘了。这个人可能是大脑受了伤的原因。然后就找这个原因,是因为大脑受了伤。这样好,心安理得,反正受了伤了嘛,就当做伤员。至于说当个伤员,能不能处理问题呢?最后还是能够处理问题,这是说明大脑还是有用。用在那个方面呢?用在说自己的,看自己的,然后炼自己的,修自己的,成自己的,我想这个道理,这是我总结出来的。过去古人对这个问题有一种自己的独特看法。

第四十八章,讲第一个问题。

1、中流砥柱,无动实进。

2、身为苦本,智为累根。

3、唯道是从,不要唯利。

4、无是才能无事,无我方至无为。

5、开放,搞活。这是新观念了。

中流砥柱,无动实进。这句话意思很明白了,你别看他这个东西没动,实际上他老在和谁打交道,你说他进没有呢,实际上他在进。他在不停的接受信号,他在不停的接受磨练,最后他达到自己的圆满。

第二点呢,身为苦本,智为累根,这是古人所说的一句话,就是佛家里面一般都比较讲这一点,认为身是苦恼的来源,智识实际上就是一种心累的根源。我们都是这样想的,当我们想多了,学多了,麻烦就多。麻烦多了,是不是创造力就大了呢?实际上创造力还下降了。

唯道是从啊,不要唯利是从。实际上我们生活和修炼中间是很难以取舍的,就是因为你是为道,还是为利?如果说你从实用的角度,无以为用嘛,有以为利。你从这个角度上来说,你不取利,你取用。你不停的用,你实际上就在不停的创造,所以说唯道是从。从虚的一面可以这样去界定它。从实际的一面呢?你在不停的工作,但是你在不停的创造,你在不停的奉献。这个呢,本身也是唯道是从的一种表现,你不可能一辈子不做。就是吃饭、穿衣、扫地,你做任何一件事情,实际上都是在做一种非常有意义的工作。

第四点,无是方能无事。过去佛家也这样说:心中无事就是佛,但实际上这个无事到底是怎么到来的?是因为他没有判别到来的,没有分别心到来的。如果你有是非观念,你心里能够达到无事吗?肯定达不到。达不到呢,那你就不停的有后天的意识。你的后天意识,实际很多东西都是因为智识造成的。就是古人教你什么为对,什么为错;什么为进步,什么为到退;什么为文明,什么为野蛮。很多东西他教你,你头脑里面把这些东西记得很固定,然后你的是非观、你的分别意识自然而然就体现在你的生存中。象这种方面,你就要从无事的角度去消化它。你慢慢的去转化,最后你能够达到一种无为的境地。

无我方至无为,当然这个我啊,这个是我们修炼里面所说的我执。我的感觉。这个问题实际上它可以慢慢的、消化性的培养。就是你慢慢消,慢慢的消失自己的那种存在感觉。和我平常说的那个意思一样,人与他人一体,人与自然一体,人与社会一体。你在这个中间,培养自己那种很自然的情感。按西方人的说法,就是你培养你自己的大爱精神。你自己的这种大爱感觉,这种感觉越深化,越抽象化,那么无我的这种感觉就越来越实际。

很多人就把我的这一面,比方说现代人都比较自私。那天我侄儿跟我讲,现在的年青人,特别是现代的中学生都非常自私。因为人们的自私观念越来越集中,越来越显得自旋力非常强,就是他已经不顾及一切了。那么这个无我的这一面,在于我们修炼人来说,就肯定要明白它。当你虚化我的这种观念的时候,实际上你这个无为就自动就有一个基础了。实际上我们所说的个人的无为,就是我这个主体,如果说我很虚化它,我并不明白我自己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状态的时候,你实际上你这个我的感觉就非常淡了。你这个淡了,表现在行为上就是无为的这一面非常浓。这就是我所说的无我方至无为。

最后一点,实际上原话不是这样说的,我把它简化了一下,开放,搞活。开放当然就是进行交换,你跟信息之间进行交换,或者你跟这个人群界进行交换。一定要从感觉上进行交换。这种开放肯定不是说开放市场,是开放你的心灵。你这种交换很自然,很平易,人家也比较容易接受你,同时你也很容易接受人家,这个就是交换的现状。什么叫搞活呢?就是搞活你自己的思维。你要知道,很多活的意识它不仅仅是出现在个人头脑中的,就象刚才大家,特别是年青人,我们对于他们的这种活跃的思维不得不感佩。象我们这种结过婚的人,年纪大的,再怎么想,都没有他们想的那么宽广。这是什么道理呢?这就是因为他们搞得活一些,为什么活一些呢?实际上就是因为阳气问题。他们就是因为阳气足,你看曾强,这个时候还穿着单衣。

下面两个问题,第四十九章和前一些章节有哪些联系?和后一些章节有哪些联系?大家找一找,这就作为一种功课吧。

第五十章,圣人无形在生地还是死地?就是我们肯定不能每时每刻见到圣人那?但他无形在生地还是死地?大家把这个问题想一下,大家坐在一起讨论讨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云雾草庄

GMT+8, 2025-4-28 04:01 , Processed in 0.022250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