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5493|回复: 11

《道德经》讲座讲的比较好

[复制链接]
上善若水he 发表于 2012-2-18 20:08:1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当代讲老子的《道德经》的,谁的讲座讲的比较好?
比如象空海法师讲的有视屏这种?
小潘 发表于 2012-2-28 17:15:30 | 显示全部楼层
谁讲得比较好不知道。但可以肯定的是熊老师讲的道德经最差。你看那本《生存与修炼》,标点符号错误,用词平平,很多句子用主谓宾去分析,可能还找不到主语,所以常常读不通。
所以,随便那本道德经的讲解都比《生存与修炼》好。
但是,我们偏偏就只喜欢《生存与修炼》,包括南怀瑾的《老子他说》都不看,这是为什么?
老子的思想很难很难接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阿城 发表于 2012-2-28 17:55:50 | 显示全部楼层
过去功成名遂身退的人毕竟还是少数。从中国历史上我们就可以看到很多人,功成名遂身退他做不到。最后呢,就是大难加身。我记得清朝有个红顶商人,叫胡雪岩。他倒是想退,人已经很富了,同时也觉悟到了人世间的那种坎坷。他想退,但退不下来了。这是什么道理呢?这是因为一个人,一旦名大了以后,就有副作用,它就象个绳索一样把你捆住了。我们现在的很多人也是这样。包括有些**师,你上去的很容易,师父帮你上.........个比方:你们是小还是大?我说我们肯定是小了,我们微不足道嘛。他就说:小,肯定要上了。你大了以后呢就是我们玄德的状态,玄德的性质是:上难,下易。这就是玄德的一种境界。为什么会这样,以后慢慢的再和大家推论。
他又再举了一个例子:**老师。他是上易,下难,这是师父亲口说的。**上山容不容易?说通俗点,他上山,实际上是师父在上。因为他是个头,是面旗帜。这个旗帜到底是谁来举的呢?肯定是师父在举。把这个旗帜举上去之后,他想下来,为名所累,最后他就很难下。师父在调教一个像他这样旗帜性的人时,肯定有他的方法。他这种方法肯定是无为的,就是让你吃很多的亏,这是我们亲耳听到的。当初他上山的时候,就是他第一次出山的时候,他不出去。为什么呢?..........这样他才出去了。经过历史证明,他上山还算是顺利的,就象都是师父给他安排好了一样,走到任何地方都有人帮他。那就说明他的信号里面肯定都是师父在作用。所以说他上山容易,下山难。意思就是他自己也有了功夫和名,他下山就非常困难了。(厚音老师讲<道德经>第9章)

大家有个错误观念,以为“南怀瑾”是个学佛打坐搞修道的人,跟他学一点修身养性,就算不能成仙成佛,至少可以祛病延年。不过,这个观念错了,不是这样一回事。我知道之后,自己反省,是我太马虎了。大家要学(修身养性),就千万不要认为这一套是长生不老之学,什么健康长寿,成仙成佛,不要存这个动机。我活到九十岁,一辈子都在找,也没有看到过你们想象中的仙佛。(南怀瑾语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太极道者 发表于 2012-2-28 18:03:0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太极道者 于 2012-2-28 18:06 编辑

佛教本身就是错误的,就空海法师他能讲出什么,我看他不是在讲道德经而是在宣传佛教、在传销佛教。南怀瑾也是如此。所以越是讲的有条理有逻辑性的都是没有领悟道德经。大众能接受的都不是真道,所以不笑不足以为道就是这个道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晓风残月 发表于 2012-2-29 08:50:19 | 显示全部楼层
潘工说得对,看了几遍熊老师的书,最记不住的还是熊老师的书,看了很多好记的书,还是觉得记不住的熊老师的书最好[呵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小潘 发表于 2012-2-29 09:22:03 | 显示全部楼层
对,《生存与修炼》,条理性很差。还能找到很多不足的地方。
即使手中有这本书的道友,未必都识货,也没都认真在看。
现在哪个大师不是博览群书,讲起道德经来不是引经据典呢?
熊老师是个特例,我只能拿那六祖慧能来比较,熊老师识字是比慧能大师是多了点。
这个是最明显的区别,但是我依然疏忽了,没有再深入的想下去,一想,不得了,我被震得3周哑口无言,我大概有几周没在论坛上张扬了吧?
为什么?我已经不想说得太清楚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红楼烟雨 发表于 2012-2-29 17:49:08 | 显示全部楼层
潘工都不张扬了。怎么互动呢。谁还敢再在论坛上留恋呢。您还是要镇得住。不是张扬。是要坐镇此道。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李东 发表于 2012-2-29 18:21:30 | 显示全部楼层
对,《生存与修炼》,条理性很差。还能找到很多不足的地方。
即使手中有这本书的道友,未必都识货,也没都 ...
小潘 发表于 2012-2-29 09:22



    这么长时间不现身,还以为出国旅游了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小潘 发表于 2012-3-1 16:31:34 | 显示全部楼层
对自己进行一次深刻的反省,长时间的清理一下。发现太多的不足。
然后,怎么办呢?补上。
我想论坛,将来的交流不是越频繁越好,慢慢会趋于清静,达到“民至老死不相往来”的境界。
这个境界肯定是积极的,符合老子的精神的,到底是怎么样一个状态,现在下结论都太早,也只有在实践中,不断的去接近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小潘 发表于 2012-3-1 16:33:59 | 显示全部楼层
可以走遍中国,出国旅游基本没什么兴趣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云雾草庄

GMT+8, 2025-4-29 18:12 , Processed in 0.017602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